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季羡林:一代大师 百年真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近来有幸读到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的《真情季羡林》,稍一翻看,便爱不释手。该书由季羡林的大弟子蔡德贵先生亲自执笔。作者以真挚的笔调,向作者讲述了一个九旬老者曲折的人生,展示了一代国学大师无穷的魅力。

   季羡林学贯中西,名扬海外,研究领域涉及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翻译学、哲学等多方面,所通语言近十种,其中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几乎是绝学。在佛学、语言学、糖史等方面他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范文澜先生誉为“国宝”。

    这样一位学界泰斗,却从来不以“大师”自居。生活中的季羡林,真诚、朴厚,对人对物都充满了海一样的深情。中山装、布鞋,是他一贯的装束;一日三餐,吃的全是家常饭菜。他为人宽厚,知恩必报。他的真清,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季羡林出生在山东临清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六岁时他就只身离开了故乡,和叔父一起生活。但是,故乡永远是季羡林内心深处最温暖的回忆。故乡的小月亮,永远在向他招手;故乡的昏,美得简直就是一首诗。离开了故乡,也就远离了母亲,但母亲的面影和长满了老茧的手,却时时出现在他的眼前。母亲去世时,季羡林再次回到家乡,夜晚,枕着母亲枕过的枕头,思想着母亲怎样在这枕头上流着思念的泪水,季羡林整夜无法入睡。物是人非,家中失去了主人的狗,在他眼里,就像一个失去了母亲的孩子,孤苦无依。临走时,他紧紧地搂住了这只狗……

    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季羡林都铭记在心。他这样说道:“我自认为还不是一个混人。我极重感情。决不忘恩。”青年时留德期间,季羡林得到了两位恩师的悉心教导,一位是瓦尔德施米特教授,一位是西克教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教他梵文和巴利文,他将一身绝学倾囊而授,对这位恩师,季羡林感激不尽,他亲切地称其为“博士父亲”。西克教授则主要教授吐火罗文,他对季羡林的关心可谓无微不至。直到今天,季羡林只要一想到他,便会泪流满面。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他简直有父亲或者祖父一般的慈祥。我一看到他的相片,心里就生出无穷的勇气,觉得自己对梵文应该拼命研究下去,不然简直对不住他。”

    对后辈,季羡林充满了爱心。在学生面前,他从来不摆架子,燕园里男女大孩子们渴求知识的青春律动,是他学问生命永远不竭的源泉。他将学生们当成自己的“小友”,并且自称对这一群“小友”的感情越来越深,几乎可以同自己的年龄成正比。他常常与学生们谈心,请学生到家里吃饭,时时刻刻关心着他们的成长。季羡林对青年学生的这种爱心,使他永葆青春活力,也是他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正应了那句古话:仁者寿。

    季羡林从小就喜欢小动物,觉得同小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它们天真无邪,率性而行;有吃抢吃,有喝抢喝;一会说谎,不会推诿。所以同小动物在一起,他心里感到坦然、怡然、安然、欣然。小时候住在叔父家时,他就养过三只小兔子,而到了晚年,他对猫的喜爱更是超乎常人。从“虎子”到“咪咪”,再到“咪咪二世”、“咪咪三世”、“咪咪四世”,季老的“猫趣”被传为“猫坛”佳话。

   正如张中行所说,季羡林以一身而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真情季羡林》就为我们再现了这样一位真情、真实、真切的季羡林,表达了后辈学人对他的无限崇敬。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