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评:不要让文化之美断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不久前,二十四节气正式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实至名归。我国已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遗名录,总数位居世界第一。既包括人尽皆知的书法、篆刻、京剧、宣纸、昆曲,也包括那些陌生而拗口的民族文化遗珠:热贡艺术、妈祖信俗、麦西热甫……
  说来惭愧,直到今天我还会把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搞错。现在的孩子远离田野,更无法切身体会,只能按照课本顺口溜似的背下来。带有农耕文明色彩的这项发明,初始于春秋战国,确立于秦汉,是祖辈历尽饥馑和丰收,艰辛总结出的巨大智慧,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制定,每一次演变对应15°。面朝黄土,春暖花开,这些节气兼具科学与诗性,比如清明是澄澈空灵的,芒种是热情野蛮的,白露是诗意婉转的,冬至是萧索寂寥的。
  ○有一个博友,我以前特别羡慕她的工作:四处寻访那些民间手工艺人,有些已濒临失传。或许是这个行业的市场蛋糕不大,她转行玩烘焙,做起了真正的蛋糕。不是说甜点就比剪纸、刺绣、蜡染格调低,只是再也没看见她发那些遥远而新鲜的风土人情,有点遗憾。
  很多美,在你还没有机会感受时,几乎就无迹可寻了。几个月前的《百鸟朝凤》引起一波话题,如果不是制片人惊人的一跪,这部节奏缓慢的老派电影可能就永远淹没在票房江湖了,和唢呐一样。曾经一曲唢呐是对逝者的追评,道德平庸者只能吹两台,中等者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配享有百鸟朝凤,这是一生收梢时最高的荣耀。唢呐是国家级非遗,但仍日薄西山,被西洋管弦乐队的高分贝和浓妆露腿的歌女击败,连艺人都沦落到去建筑工地谋生了。非遗,一个遗字,有些伤感之意。只有当这些遗产一直有人继承,“遗”而不“断”,民间的文化血脉才能延续。
  ○有一个电影片段,小女孩问姑父:北京什么样?姑父答:楼高些,人多些。女孩又问:欧洲什么样?答:楼高些,人多些。的确,如果纯粹以物质和硬件条件衡量的话,世界正在以雷同的面目呈现给人们。你想淘什么牌子,随便一座城市的奥莱都能解决;你想住什么酒店,随便哪个异乡的街头都能提供。而我们行走在不同的城市,看见的民俗、听见的声音、走过的巷陌、遇到的人物都不一样,这就是文化气质的差异。就算逛十家商场,除了被撩起的物欲和卡不够刷的贫穷感,实在记不得看过些什么;而乡村路边的一场舞狮、皖南作坊的一块徽墨、苏州茶馆的一曲评弹,它们的样子和腔调我始终记得。
  这些天,旧书店老板朱传国的离去,让人们伤感。他的增知旧书店,在人流穿梭的六安路安静守候二十多年,是最不起眼的地标。人们叫他文化摆渡人,这个称谓背后是一个终日忙碌仍未摆脱清贫、患病仍支撑到最后的身影。旧书店是越来越少了。咯吱作响的木楼梯、满坑满谷的旧书、泛黄书页特有的陈年气息,以及置身其中对自己知识眼界的匮乏感,渐行渐远。这也是一种精神遗产,希望它不要成为一根断弦。 □本报评论员 李红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