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不必刻意赶时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联合早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我的这个题目很容易引起别人误会。所以,在进入正题之前,让我先作一个小小的说明。 
  我从头到尾收看过于丹教授在《百家论坛》上的《论语心得》演讲。我不得不承认,于丹那份深厚的国学功底、生动的演讲才华和清新亮丽的电视形象,确实为大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前人家问近来在读什么书,如果告诉他在读《论语》,十之八九会被对方讥笑为“迂腐”,甚至让人联想到“多乎哉,不多也”的孔乙己。可是现在不同了,读《论语》、说于丹俨然成了一种时髦。据说,在中国的一次签名售书活动中,一次就卖出一万本《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平均每三秒钟签一本。 
  “于丹热”唤起了公众对《论语》的重新认识,让这部经典又重新放射出智慧的光芒。仅仅就这点来说,于丹和《百家论坛》背后的策划人和所有制作人员可以说是功德无量。 
  不过,这并不是我要讨论的话题。我想探讨的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于丹热”的背后其实是充满了一种赶潮流的大众心态。 
  老实说,尽管我本人佩服于丹的才华,也敬佩她对发扬光大中华文化所作出的贡献,但我并没有感到于丹的演讲对我造成强烈的心理震撼。原因很简单,《论语》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孔子的学说与《论语》,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始终都具有不朽的价值。即使在今天的联合国总部大厅墙上,还可以看到圣人孔子的语录。 
   
    赶潮流就难免功利与投机 
  我并不是因为于丹才知道《论语》,也并不是因为听了《论语心得》才发现孔夫子为我们留下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于丹只是用她纯熟的表达技巧,对《论语》作了一次深入浅出的宣传普及工作,她只是用自己的语言谈了她本人学习《论语》的心得而已。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以一种非常感性的方式进入论语,又以感性的方式,并且借助我熟悉的传播学的东西,把它给稀释成了当今的故事。所以我能做的,也只有这个角度。”
  于丹毕竟是聪慧之人,她没有在一片狂热中失去自我。她只是一名推手,最应该得到人们推崇的当然是孔老夫子,是那部两千年来始终放射智慧光芒的《论语》。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对目前这种言必称于丹的社会潮流,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通过于丹的宣传,让更多的社会大众有了一次重新调整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机会,温故而知新;忧的是,以赶潮流的方式去认识孔子、认识《论语》,恐怕很难真正从心里深处走近我们的圣贤。凡事以赶潮流的心态去做,难免会带有一丝功利,一点投机,一份轻薄,结果可能各取所需,甚至完全曲解圣贤的思想。 
  《论语》可以说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圣经。我们何曾见过这个世界上一会儿时兴读《圣经》,一会时兴读《佛经》,一会时兴读《可兰经》?这不是对待圣贤之书所应有的正确态度。面对《论语》等众多的经典著述,我们需要的是一道内心深处的虔诚,一种孜孜以求的淡定,一份山高水长的坦然。以赶潮流的心态去对待圣贤,可能最终变成了对圣贤的亵渎。 
  30多年前,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论语别裁》中,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形象地比喻为“三个大店”。他说,佛学是“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道家是“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民族生了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运动”打倒粮食店,结果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 
  这话不无道理。粮是天天要吃的,但我们没有必要为了赶时髦而去粮店。拿《论语》中的“温、良、恭、俭、让”来说,只要我们平时在心里牢牢记住这五个字,时时用这五个字来检查约束自己的言行,你就成了生活中的一名君子,你就拥有了孔子所教导的风度、性格和修养。 
  当然,到那时你也用不着再去赶潮流,成天于丹长于丹短的了。
    作者: 徐伏钢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