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文化传播不能丢了民族特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原标题:国家民族画院院委、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理事家昌:
  文化传播不能丢了民族特色
  “这辈子不能白活,得干点儿有意思的事儿。”在画展之中,家昌这样表达了自己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国际化使者的感受。
  家昌是高级陶艺师、设计师、画家、雕塑家,同时兼任国家民族画院院委、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理事、中华慈善总会理事、荣宝斋艺术顾问等职务。其自幼学艺,少时受启功、黄胄、李琦等书画名家指导。师从黄卖九、曹德兆、温国良、张有清、张慧斌、冯杰、张玉东、王林旭等艺术大家,涉足艺术门类广泛。其作品受到评论界广泛赞誉,为当代中国较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
  家昌早年负笈英伦,游历欧美,广闻博见,研磨技法,深受东西方文化双重影响,后醉心于中国传统艺术,痴迷并致力于将东西方文化完美融合,以中国文化基因,融入国际语汇,展示传播中华艺术,为中国艺术的国际化贡献一份力量。他由此被业内挚友和国际友人亲切地称为“中国传统艺术守望者”。
  “解构艺术的同时,也在解构人性。”对于艺术,家昌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
  家昌直言,自己的艺术之泉,源自内心的爱。一直以来,他都希望寻找到生命的真谛,希望以手中之画笔为同行的朋友带来一些光明,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从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爱的力量。
  “艺术家应该有社会良知和道义担当,艺术品是艺术家的灵魂。没有灵魂的艺术家,只能生产行尸走肉。如果为了猎奇,为了取悦,为了媚俗,而一味地用作品倾诉自己矫情式的压抑,把负面情绪带给观者,把有的没的(人生感悟与艺术加工)一股脑儿倒给观者,这是不负责任的行径。”不慕钱锦,安守淡泊,铸剑为锄,耕耘宁静,这是家昌对于自己的要求。
  而“爱的力量”,也是家昌认为的中国文化“走出去”、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合作的基石。
  “爱是一种温暖祥和的感觉,它使人平静,能让饥饿的人有饭,让漂泊的人有家,让争战的人休兵,让杀戮的人放下。爱,引领我们回家看望年迈的父母,让我们深情地抱起天真无邪的孩子,抚摸一下摇着尾巴的小狗,牵起爱人的手,给默默守护你、照顾你的人一个微笑。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爱,是我心目中为艺术赋予的生命,是我永不懈怠的追寻……”家昌认为,“爱”这种人类共同的情感,是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能够顺畅交流的桥梁。
  家昌坦言,自己不欣赏抱怨的艺术,不欣赏负能量的艺术,更喜欢美的艺术、爱的艺术。大爱无疆,惟有爱的艺术,才能长青,才能不朽,才能永恒。
  谈及自己“中国传统艺术守望者”的称呼,家昌谦逊地表示,守望传统艺术是无数个体组成的团体意志,是自己的座右铭、兴趣所致。而这个大旗不是一己之力能够扛得动的,守护传统文化、促进与世界文化交流,是众多同道之人共同的心愿。“像我这样的人,从事相同或类似事业的师友有很多!”
  而对于艺术工作者,尤其是立志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交流做出贡献的艺术工作者,家昌也有自己的嘱望。
  “一定要静下心打好基础,基础扎实才能走得远。”家昌表示,年轻人充满朝气、勇于创新,这是对的,但是如果没有扎实的技艺和文化积累,在这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人类艺术之林,是很难占有一席之地的,更不用说与前人比肩。即使一朝得志,也只会是哗众取宠、昙花一现,很难有传世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他表达了自己的一个隐忧,告诫后辈“绝不能忘本,不能丢了民族的特色”。固然,艺术审美不分时代、不分国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早已成为艺术界不争的共识,但这种“用”,为的是开拓视野,为的是有所创新,而不是背弃我们的民族文化与地方特色。
  “正是民族的艺术,才更具持久生命力;正是民族的艺术,才更具独立价值。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能舍源逐流,唯有不忘本、肯开拓,才能不断提高、臻于至善。”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