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方寸之间 气象万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武汉大学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赏阅李岚清同志近作《原来篆刻这么有趣》,不禁联想到古之士大夫,多寄兴文翰谙于此道。篆刻虽小技,却又有大道可观。
    刀石佳趣
    中国印章起源甚早。至春秋战国,印章的制度风格已趋成熟,秦汉印章达到顶峰。战国古玺以六国古文入印,古雅烂漫,充盈天趣,虽不计工拙,一方小玺之中却可读到印人的独具匠心。汉印面貌多样,自成一系统,或官印,或私印;或铸印,或凿印;或铜印,或玉印。汉印规模宏大,影响至深,印人多为一般工匠,虽无权势,千年之后仍能从中窥见他们的智慧。明清两代文人印大兴,改变了中国印章的格局。元代王冕首开以石治印,尝试刀石之佳趣。待到文彭、朱简诸公出,文人官宦又开始在方寸之天地寻求大雅情趣。有清一代印章流派纷呈,自称取法秦汉,而又努力寻自家面目,自成一格。这样,印章不再是实用的凭信之物,倒成了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
    岚清同志写道:“我只是把篆刻作为表达我的志趣、理念、情感的另一种载体和有趣的方式,不仅通过字义来表达,也尽可能通过字形来表达。”篆刻自为一门艺术,曾依附于书法。篆文可尽转折变化之能,又可循六书之原则作增损;另外,石材性能适合雕琢,故而为文人雅士提供了自由驰骋的条件。安吉吴昌硕有云:“师必自用。”印章虽有自家规矩,但不逾成法,印人可各显神通,拓宽眼界,从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中汲取营养。这样自由的发挥,印人的志趣、理念就自然而然地流淌进了每一线条之中。岚清同志曾作印“石言志”,此三字的确道破其中信息。
    书卷清风
    岚清同志2003年离开党和国家领导岗位之后,便开始“重操旧业”,潜心篆刻艺术,他认为篆刻可以作为一种“健脑活动”。三年有余,岚清同志凭借自身功力、学养与胆识已经创作了近三百方印,不乏佳作。品岚清同志的作品,有一个特别的感觉,即是立足传统而不废创新,且饶有书卷清风。
    岚清同志尊重中国印章的传统,不断地吸收传统文人印的成果。“一粟之大者”一印,便是一派吴昌硕气象。缶老的作品遵从“印从书出”之原则,把自己的石鼓文书风糅合进印章之中,印面稍事残破,苍莽古雅。此印可谓得缶翁三昧。就全印的结构而言,“一粟”二字与“者”字呼应,“大”字与“之”也作对角呼应,虚实相间,印面结构和谐,不显突兀。更可贵的是,作者在刀石之间的确表现出了石鼓文书风的高古气象。“江山如此多娇”一印,是作者临刻傅抱石先生印稿而成。傅先生治印推崇白石老人,此印稿也的确有几分“急就章”的味道。但到了作者手中,不用单刀而改以双刀,不见刀锋突显之处,齐璜霸悍之风加入几分温润典雅。
    作者治印,往往又能自出机杼,情趣盎然。“我书无法”,若论线条,似有黄牧甫的味道,但又于黄印添了几分灵动散淡。他作的肖形印汲取了卡通造型的因素,与传统肖形印拉开了距离。
    岚清同志未以篆刻家自居,而是要“寻求一种有意义的乐趣”。这种无为而治的心态,的确展现了一种卓尔不凡的艺术风范。
    (作者系2003级国学班本科生,武汉大学东湖书画社社员)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