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中国需要“中华母亲节”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华网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一个节日不仅仅是外在形式,而是要在社会大多数人心中产生共鸣,以社会内生的文化为基础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人逐渐恢复了文化自信。近年来不时有人提议,中国应该以自己丰厚的文化资源为基础,设立中国的母亲节。5月13日母亲节前夕,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公开表示,已与60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吁请以农历四月初二(孟母生孟子之日)为“中华母亲节”。消息传出,一石激起千层浪,拥戴和质疑的声音顿起。

近七成人支持设立“中华母亲节”

为此,《国际先驱导报》与新浪网就“是否有必要设立中华母亲节”进行了联合调查,截止到5月16日0点,共有4069人参与了在线投票,其中有66.52%的人认为“很有必要”。

山东济南的江女士说:“现在所谓的全球化概念把人弄晕了。中国人在精神层面上,是不同于西方人的,中国人对待老人有孝顺、赡养的概念,而西方人没有。纪念母亲是很有必要的,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母亲节。”

江苏南通的陈先生则说:“感恩是应该的,但不要跟西方国家一样来一个母亲节,现在好多中国人过起什么洋节来,感觉太俗了!”

但调查中也有29.34%的人认为“没什么必要”。西北大学会计系学生李强坦言:“为什么一定要把外国的节日当成洪水猛兽。我们应该按照自己的习惯,比如在春节,强化孝尊父母的节日气氛,没必要跟着外来潮流搞什么文化意义上的邯郸学步。”

选择孟母没有排它性

关于为什么要把孟母选为“中华母亲节”的形象代表,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福州的张先生说:“作为一个以弘扬正气、行使教育职责的节日,就应该选一个大家容易记的、有意义的日子,而那两位古代母亲所代表的精神都过于狭窄,如果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特定日期,还不如选在一个容易记忆、没有任何特殊含义的日子呢!”

李汉秋则向《国际先驱导报》解释,“中国贤良的母亲很多,我们看到这个好,那个好,这是正常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地约定俗成。”

李汉秋认为:“孟母形象妇孺皆知,被写进《三字经》,在南宋以后家喻户晓。她成为流行最广、知名度最高的母亲形象,韩国、日本、新加坡都把孟母写进了孩童的教课书里。”

李汉秋强调:“母亲的形象并没有限制,大家都可以推选,我觉得以孟母为旗帜,比较突出,但这不等于说就只是她一个了。母亲节是要以中华的贤母为形象,没有排它性,包括岳母,都是可以考虑的,也是可以让大家一起讨论的。”

“中华母亲节”是文化自卑?

本次调查显示,有58.62%的人认为母亲节的意义在于“感恩母亲”,也有14.06%的人认为母亲节只是一种形式。在记者的随机调查中,多数受访者表示已经适应了现代意义上西方母亲节的过法。

其实,对于母亲节的关注是全民的。学者盛洪在去年就对设立母亲节从文化角度作了提醒。他认为,商家关心的,是母亲节的礼物市场。这能促进节日的仪式化,却也可能使节日更重物质。“实际上,中国传统的‘孝敬’是对父母特定的爱的形式,如何去爱,有着非常丰富和全面的文化内涵,远非一个节日所能打发。如果中国人真的认为在爱父母方面不及他人,在形式上去学别人的节日的同时,忘记了自己的尊亲文化,不知是否本末倒置?”

北京中华文化促进会会长钱光培则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设立传统节日更要重视文化传承和节日本身的内容,“如果仅仅是因为有了西方的母亲节,然后我们也要搞‘中华母亲节’,这可能是我们文化自卑的反映。”

【链接】各国的母亲节

传统意义上的母亲节是美国法定的全国性节日。1914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宣布,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举行。母亲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国旗,以表示对母亲的尊敬。母亲节创立后,得到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节日。

除了这个国际惯例的母亲节,其他国家也有过母亲节的习俗。日本母亲节是在每年10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法国母亲节定在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印度的母亲节在4月5日,葡萄牙的母亲节在12月8日,而泰国于1976年宣布8月12日为母亲节。阿拉伯地区的许多国家的母亲节定在“春分”这一天。当地人认为“春分”是春天开始、一年之始,以此表示母亲的伟大。从上面这些国家和地区所设立的母亲节来看,几乎都跟春天、孕育和希望有关。

“我们不能丧失文化主体性”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母亲节”促进会会长李汉秋

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民族心理,不是靠背几句政治口号就能养成的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科发自北京 最近,关于60名政协委员联名提议设立“中华母亲节”的话题引起了不小的争议。5月15日下午,《国际先驱导报》就此专访了“中华母亲节”的发起人李汉秋先生。

“母亲节”不是喊口号

《国际先驱导报》:为什么你一再呼吁,要设立“中华母亲节”呢?

李汉秋:由于中国没有自己的母亲节,一些人就过美国的母亲节,商家和媒体也推波助澜。但是不同文化的母亲节形象代表都有不同的文化个性,现在这个日子缺少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民族精神底蕴。

它是美国文化的产物,或者说是宗教文化的体现。1907年5月,费城的贾维斯女士在她母亲逝世二周年时在教堂安排了仪式,1908年费城教堂宣布这一天为母亲节。其实美国的母亲节刚开始只有两个州响应,后来渐渐认同多了,经过七年的努力,一直到1914年美国国会才正式决定把五月的第二个礼拜日作为母亲节。

随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它才走向世界。但并不是世界都在跟它一起过,英国、法国都不跟它一起过,亚洲的韩国、泰国、印尼也不跟它一起过。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母亲节。

《国际先驱导报》:很多人质疑,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了过美国母亲节,再来一个“中华母亲节”没有太大必要,这是形式主义?

李汉秋:我们不能太小看节日,节日是民族生活的典礼、仪式。过节是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很集中的体现,对民族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许多老年人,很多如烟往事都记不得了,但对于小时候过年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过谁的节,就跟着谁的文化走。我们现在就过着人家的节,就意味着跟着人家的文化走,这不是小事情。

2004年我就呼吁要有自己形象的母亲节。这不是形式主义,不是在喊口号。在生活中感受、逐渐形成的民族心理,不是靠背几句政治口号就能养成的。看国外,它并没有我们那么多政治教育,但是在生活中,包括他们的道德教育,反而很深刻。

我们爱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民族精神,节日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不能小视它。这不是说国外有了,我们就也要过,现在是人家的母亲节传过来了,我们怎么办?我们不能丧失自己文化的主体性啊。

文化是民族的身份证

《国际先驱导报》:还有人认为设立“中华母亲节”是狭隘民族主义的体现。你对此怎么看?

李汉秋:这不能说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我们在宏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十六大报告中讲,宏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极其重要的任务,要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我觉得非常对。

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但是文化绝不能搞一体化。强势文化搞一体化,大家都跟着一个强国的文化。文化不能这样子,文化要百花齐放,不能一家独鸣。

随着经济的优势,某种强势文化风靡世界,别国的文化都不能存在了,这是很危险的,我这不是在危言耸听。文化是民族的身份证啊,要把身份证都丢掉了,还有身份存在吗?

政府认同是关键

《国际先驱导报》:设立“中华母亲节”,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李汉秋:我们希望政府能够认同“中华母亲节”,这是关键。中国需要搞“中华母亲节”,这个认识大家都一致了,就好办了,这是最主要的,有了这个认识,什么问题和分歧都好办。

我们更应该正确对待自己的传统,有一些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也不奇怪,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还不是传统节日的问题,还涉及很多方面,要逐渐转变。10年、20年后,变化可能就很大。过去只有一个春节,现在是越来越热闹了,包括像七夕这样的中国情侣节,现在也有人过。国外媒体评价,“中国人过七夕节是在自己民族文化背景下做的事情,但是现在还不成功”,他们眼里的不成功是因为在中国过西方情人节的人更多。

大家都一下子转变过来,这也不符合发展的规律,包括这一次母亲节,5月13日是西方的母亲节,过的人很多,5月18日是中华的母亲节,过的人可能没那么多,但我们进步很快。从没有到有,这就是很大的进步。前年我们在武夷山组织过中国的情侣节,当时预计会有770对情侣登上鹊桥,结果来了7700对情侣,是我预料的10倍。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科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