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向虚假的批评说“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文汇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追求虚幻的“定论”和“公论”,抹杀真诚的“骂”与“捧”,必然会制造虚假、虚伪的空气。大家都不说真话,害怕亮出自己的偏见,一味追求全面、通达、稳重、圆融、保险、漂亮。说了一大堆,等于什么也没说;写了一大篇,最后等于交出一张白纸。
对当代文学创作进行“批评”,向来有两种通俗的说法:“骂”和“捧”。
这两种说法虽然都很不“科学”,却流行久远,无法禁绝,因为也确实道出了批评工作的两项主要内容,就是鲁迅所谓“好处说好,坏处说坏”。
但“好处说好”何以成了“捧”,“坏处说坏”何以成了“骂”?
很简单,你觉得“好”,别人可能觉得“坏”。你直说所看到的“好”,固然天经地义,但换个角度,转变一下立场,也可能成了指鹿为马,变丑为美,认坏为好。这样一来,你所谓“好处说好”岂不就成了“捧”,岂不就要引来别人的“骂”?
同样,你觉得“坏”,别人可能觉得“好”。你直说所看到的“坏”,固然天经地义,但换个角度,转变一下立场,又会成为另一种指鹿为马,变美为丑,认好作坏。果如此,你的“坏处说坏”岂不成了“骂”,岂不要引来别人对你的“骂”的“骂”?后者在你看来,也就是对你所骂的对象的“捧”。
可见,无论“骂”和“捧”都很“正常”。我们是人不是神,各自只能看到局部,不可能像刘勰期望的那样“博观圆照”。真有全局在胸的批评,当然应取消一切“骂”与“捧”。可惜没有,所以在批评领域,还得由“骂”与“捧”来当家。
但这必须有一个前提:无论骂者捧者,都真诚地坚持自己的立场,真诚地坚守自己看问题的角度,真诚地捧其所当捧,骂其所该骂。只有这样才当得起一个形容词:“正常”。如此正常的“骂”与“捧”,也就是理想的批评了。
我们对文学批评可有更高的要求吗?没有了。真有什么更高的要求反而不正常,因为那势必要批评者任意改变自己的立场,任意转换自己的角度。这在表面上似乎超越局限,实际上却是强迫批评家做他们做不到的事。比如,要求他们站在无偏无倚的绝对真理的立场抹杀一切“骂”与“捧”,矢志不移地追求“定论”和“公论”。
长期以来,我们确实也已经习惯于期待这种超越批评家局限、取消批评家个性的“定论”和“公论”,习惯于跟在不偏不倚的权威后面鄙薄“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批评,对正常的“骂”与“捧”深恶而痛绝之。殊不知,追求虚幻的“定论”和“公论”,抹杀真诚的“骂”与“捧”,必然会制造虚假、虚伪的空气。大家都不说真话,害怕亮出自己的偏见,一味追求全面、通达、稳重、圆融、保险、漂亮。说了一大堆,等于什么也没说;写了一大篇,最后等于交出一张白纸。
精神上的虚伪和虚假乃是一种无形的反批评的文化机制。在这种文化机制中,有谁说话不全面,不通达,不稳重,不圆融,不保险,不漂亮,就很容易被诬为“骂”和“捧”。大家都对“骂”和“捧”敬而远之,也就只能任凭一大堆毫不费力的全面、通达、稳重、圆融、保险、漂亮的废话充斥文坛。任何一种创作现象出现,马上就被这些废话包围,但由这些废话组成的“定论”与“公论”正是不折不扣的精神默杀。
这种情形,就好像医院都不给病人看病了,而一律向每位病人献上赞美他永远健康的诗篇。
反抗虚伪和虚假的批评,反抗每天都在进行的精神默杀,是文学批评不可回避的责任。
当代批评有没有尽到这个责任呢?
作者:郜元宝






 
关键词: 虚假 批评 大众评述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