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隋炀帝墓或为衣冠冢 专家:不排除被盗墓的可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济南时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江苏省文保单位隋炀帝陵 记者邵猛 摄出土墓志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本报记者 邵猛发自扬州
    近日,扬州邗江惊现“隋炀帝真墓”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相关考古部门认定此处为“隋炀帝真墓”的关键证据为“隋故炀帝墓志”,但此举遭到部分人的质疑。15日,知名作家马伯庸在微博上对墓志表示质疑,随后激起争论。原南京博物院院长梁白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墓志提供了可供论证的基本实物资料,但“孤证不能定案”。
    验明“正身”的关键证据被质疑
    15日,知名作家马伯庸发了一条微博,他先引述一条确认的消息“证明墓主身份最有力的证据是墓志,清楚地写着‘隋故炀帝墓志’,墓志中‘隋大业十四年’”,接着对此表示怀疑称,“大业十三年李渊拥立隋恭帝登基,遥尊杨广为太上皇,改元义宁。次年杨广死后,谥炀。既然墓上明写隋炀帝,不可能还用大业年号,就算不书武德元年,起码得写义宁二年。”
    马伯庸将质疑点落在墓志本身:墓志上称呼杨广为隋炀帝是唐朝时才封的谥号,但是标注大业年号还沿用隋朝时年号。这条消息引发了许多不同的争论。
    昨晚,原南京博物院院长梁白泉教授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墓志为墓主身份的确定提供了一个可供论证参考的基本实物资料。”中国盗墓史研究学者、考古专家倪方六接受记者采访时同样表示,“墓志是最基本、最权威的资料,‘隋故炀帝墓志’可以为讨论基本定调。”
    曾出版长篇小说《隋炀帝》的扬州学者丁家桐表示,马伯庸的疑问值得思考,但朝代更替时年号是否沿用的问题还需要考证,单凭年号不能否定墓的真实性。
    不排除被盗墓的可能
    “隋炀帝真墓”的消息一出现,位于扬州槐泗镇的省级文保单位隋炀帝陵被很多人认为是“假陵”。昨日上午,记者一路打听来到隋炀帝陵。游客提示牌上的内容显示,目前的隋炀帝陵为1999年整修,整修后“具有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据了解,清嘉庆年间扬州“一代文宗”阮元经过一番考证认定此处为隋炀帝陵,并在此处立碑建石,加以整修。
    与冷清的隋炀帝陵相比,“隋炀帝墓”热闹许多。昨日下午,记者赶到“隋炀帝墓”。由于钢板围挡无法进入,众多媒体记者、建筑工地工人只得从门缝中“窥探”古墓情况。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将覆盖在墓地上方的塑料层掀开,往外搬运砖块等。记者致电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他表示,目前正在对两座墓进行进一步发掘,至于成果则要在合适的时机发布。
    束家平向记者解释墓中没有遗存骸骨等证据时表示“可能因为年久腐烂”。倪方六则说,成年人的头骨不宜腐烂,尤其是头发,但不排除被盗墓的可能,“如果没被盗墓,又没有头发等证据,就算勉强称为‘真墓’,也只能算衣冠冢,不是真人墓。”
    考古需谨慎 孤证不为定说
    “文物考古应该从考古学出发,目前的很多考古问题应该是多学科共同努力合作来论定。”梁白泉表示,以墓地确定年代、墓主等为例,“土壤、石头需要自然学科研究,墓志的书体、字体等需要人文学科确定,石刻文字内容等需要技术方面研读等。”“虽然墓志很有价值,但也存在作假的可能性。”梁白泉说,梁启超有句名言“孤证不为定说”,考古界同样如此,“1950年,南京博物院发掘南唐二陵,出土众多文物以及记有年号的玉哀册后才最终断定。”
    昨晚,倪方六向记者发短信表明自己希望对“隋炀帝墓”真实性的确认更谨慎一些:“扬州这次又犯了安阳‘曹操墓’的病,在旁边另一座墓未弄清的情况下,仅凭一块墓志,即对媒体宣布发现隋炀帝墓,太急了,显得浮躁。考古需缜密,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应在全部考古、清理结束后,经多方反复论证才宜定论。旁边的墓是不是史书上所记萧皇后的墓不好说,万一不是又怎么解释?”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