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秦陵东部发现45座秦墓 墓主疑为兵马俑制造者(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上图为秦墓出土的文物。

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在配合关中环线天然气管线调峰工程中,考古工作者在西安临潼区马额街道办事处冢王村西南清理发掘了一处古墓葬群,墓主人或许就是当年修建兵马俑的工作人员。在陪葬器物中,出现了“丽”字陶文。专家认为,这说明墓主人应当和丽邑有关,相当于现代的“工程指挥部”。

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专家去年在秦陵东5公里处发现45座秦墓,专家推测,这些墓主人应该是为秦陵建设服务的,秦陵出土的兵马俑、武器等文物或许就出自他们之手。

均为单人屈肢葬

201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临潼区马额街道办事处冢王村西南清理发掘了一处古墓葬,距离秦陵5公里左右。

经勘探,专家确定墓葬分布区范围为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宽约300米,面积约36万平方米的区域。之后,在面积约6500平方米区域内,共发掘墓葬50座,其中秦墓45座,汉墓1座,晚期墓葬4座。

45座秦墓中,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坑墓和竖穴墓道洞室墓。考古发现,这45座秦墓均为一棺结构、单人屈肢葬。据专家介绍,“屈肢葬”是秦人墓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将身子蜷缩,一般双腿下部弯曲,分为仰身屈肢和侧身屈肢。

“丽”字揭开墓主身份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伟刚说,这些墓葬级别不高,但在出土的部分陶器上,发现了“丽”字的陶文,这对揭开墓主人身份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在帝陵附近置丽邑;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移民3万家到丽邑。在丽邑里居住的,有修建秦陵的工匠,也有负责监管的人员,也有来自关东六国的人员,同时,还设置有军事机构。

孙伟刚说,在出土陶器中发现“丽”字陶文,由此可初步判断该墓地为从属于丽邑的一处重要的小型秦墓地,是为秦始皇帝陵建设服务的。

据专家推测,此次发现的这些秦墓,可能有的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修建秦陵的“项目经理”或者“工程监理”,也可能是制作兵马俑、秦陵文物的工匠,要真正确定他们的身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修秦陵为何设“丽邑”?

修建秦陵时为什么设置丽邑,丽邑里又都是什么人呢?

据专家介绍,多年来,在秦始皇帝陵园及周边遗址墓葬中出土了较多的带丽邑等戳记的陶文,说明当时丽邑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城市。侍奉帝陵是丽邑设立的主要目的,秦王政十六年,设置陵邑,是为修建自己的陵园工程做好充分保障。

其次,设置丽邑也起着削弱关东六国的残旧势力,巩固秦帝国统一大业的作用。根据史书记载,当时将关东六国及秦国内部豪族大贾迁徙至丽邑。丽邑作为修建秦始皇帝陵的陵邑机构,其内设置的军事力量,起着监督修陵隐工刑徒的作用。秦始皇帝陵的修建工程,平时就多达几十万人,大部分为关东六国的自由民、刑徒等,一定数量军事力量的存在,当会保证这些修陵人在平时的劳动中不至于造反起义,这也正是几十万人修陵而未有大规模罢工或揭竿而起的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新闻内存

秦陵中的“丽邑”

丽邑的性质属于陵邑,不是一般行政单位的县邑,是因陵而设、服务于陵园,是秦始皇陵建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秦始皇陵原名丽山,其陵园称为丽山园。丽邑之名是源于秦始皇陵园名称,它位于秦始皇陵园的北侧略偏西,相距约3公里。

丽邑设置的目的有二:一是服务于陵园的修建工程,二是侍奉陵园。秦始皇陵园的修建工程,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秦始皇初继王位到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第二阶段从统一至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死葬于丽山。第一阶段是动用万人或数万人小规模地修筑,第二阶段则动用数十万人大规模地修建。这样多的人集中在一起从事陵园的工程建设,其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以及组织、管理,治安等项事宜,是十分复杂和艰巨的。当然,修陵工徒的组织、管理,建材的供应等,由将作少府等有关官署负责,但相应的服务事宜绝非官府所能全部承包。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陵邑的创建应运而生。

丽邑的设置是在秦始皇十六年(前231),此时陵园的修建工程已进行了十余年,正处于施工阶段;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是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修建工程的阶段,又迁徙三万家以充实丽邑的人口,这不是自然的巧合,而是修陵工程的需要。

丽邑的故址——刘家寨遗址以及秦始皇陵园附近的小型马厩坑、跽坐俑坑、上焦村陪葬等处,曾出土丽邑的市亭陶文多件,如丽亭、丽市、丽器等,说明丽邑内有市井建制。从秦汉时代的文献资料及汉代市井画像砖上的丽,可知市井一般都有四门,和四门相通的有十字形街道,在街道的两侧列肆。街道的十字交叉处建有市亭。列肆内的裔贾要编市籍,户籍相伍,以便管束;另外,设置列伍长等官吏,负责巡查市井、纠察不法。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