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扬州古船再现水上都会 见证扬州造船业历史(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扬州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镜头二

    木桥旁泊两条独木舟

    -发现时间:1978年2月开始

    -发现地点:“七八·二”工程中段

    扬州博物馆配合“七八·二”工程,对这项工程工地发现的唐代文化遗存,进行了普遍调查与重点清理工作。这项工程由扫垢山向东经淮海路、汶河路、仁丰里至萃园桥。在工程中段,发现了一南北向的河流、木桥遗迹及桥桩两边的残独木舟。

    其中,一号独木舟出于桥墩南侧,系楠木凿成,西高东低,两端高度相差1.4米。独木舟残长6.3米,宽0.7米,口宽0.52米,呈“U”形,内有对称的隔舱凹槽及隔舱板。虽已腐残,但还可以看出其形体,尾部平齐,头端尖翘。

    二号独木舟高于一号独木舟0.8米,舟体为东西向,东高西低,高差约0.45米,全长6.1米,宽0.6米,两端平齐。独木舟上有一排后代小木桩和木板,其中有三根木桩打穿舟底伸入舟下0.13米。

    发现文物在一号独木舟内发现有竹篾片,独木舟附近淤泥中出土了数十件遗物,器形主要有碗、罐、砚台、骨料、骨器、漆盘、漆碗、三彩罐等,还有“开元通宝”钱。二号独木舟附近,则出土了以晚唐五代遗物居多的陶瓷碎片。

    【意义】唐代扬州城是个名副其实的“水上都会”,唐诗中涉及扬州的有一百多首,几乎每一首都提到水。其突出的描绘有:“君家旧淮水,水上到扬州”“入郭登桥出郭船”“青春花柳树临水,白日绮罗人上船”等。

    朝鲜人崔致远入唐留学,在扬州作节度使高骈幕僚,高骈特地借给他舟舫,作为交通工具,可见,当时的扬州“无船不行”。木桥和独木舟的同时出土,更是得到了佐证,再现了唐代扬州便利的水上交通。

    镜头三

    唐独木舟进述交通史

    -发现时间:1979年

    -发现地点:石塔西路唐代河道

    -现陈列地点:唐城遗址博物馆

    舟体残长5.72米,宽0.7米,深0.29米,选用整根(造字:木沙)木剜成,剖面成“U”形,内设隔舱凹槽,并置隔舱板,船头尖翘,船尾平齐。

    【意义】为研究唐代作为扬州四大港口城市之一的扬州,及其交通运输均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西汉时期,扬州就设立了官办造船工场。扬州是唐代最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大历年间(766—779),盐铁转运使刘晏在扬州扬子县建成了十个大型造船工场。刘晏任职期间,共造了2000多艘船只。除制造适合江河中行驶的船只外,扬州还能制造大型的海船和端午节各地举办龙舟竞渡用的比赛船只。

    镜头四

    独木舟沉于唐代河中

    -发现时间:1999年

    -发现地点:时代广场

    文昌阁附近建时代广场时,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施工而挖成的地坑北壁,距现在地面5米多深的地层内,发现一艘独木舟!

    根据遗物,初步考证这是一艘唐中期以前沉没于河中的木船,残长5米,倾斜在地层中,在较低的一端,还可看见隔舱板。它是一根巨木制成的。在地层中依然舱口朝上。可惜这艘独木舟已无法清理出土,因为它被从地面打入的密集水泥贯穿,只剩下一侧面显露于世人了。

    发现文物在唐代中期以前的地层中,出土了一个小脚模型,木质,全长13厘米,前半段是锥体,后半段为长方体,脚尖如粽子而且上翘,可能是一个木俑的脚,形状与从前妇女的小脚一样。此外,还意外发现了文蛤壳。

    【意义】这一考古发现足以告诉我们,距今一千多年前,如今的汶河路西侧40多米处,有一道南北向的河道。这次发现的小脚模型,是中国最早的有关“三寸金莲”的实物,表明从盛唐开始中国就有小脚出现,把中国妇女缠足的历史提前了二百年。

    文蛤壳的出现则说明,盛唐时的扬州人已经食用海贝了,也可见扬州与海滨交通便捷。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