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乡音还能留住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12月7日上午,中国国家博物馆收到一份特别的捐赠——150卷丽江纳西族东巴经手抄本。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古籍文献于2003年8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现代化以来,随着人类之间交流的频繁,大量的地方语言文字、少数群体语言文字正在快速地消失。数据显示,我们130多种语言大部分走向濒危,使用人口100人以内的语言有7种,使用人口为一百到一千的有15种。有的语言已经消亡,还有一些语言,只剩下几个老人还能说。
  多年来,留住乡音,保护语言的努力一直不断,但依旧有大量的地方语言走向消亡。在现代化的大潮中,乡音,似乎显得格外无力。
  正方
  有人会说这非常重要
  叶匡政(诗人、文艺评论家)
  不论是汉语方言,还是非汉语方言,保护这些少数人使用的语言非常重要,而保护的目的,至少应该保证有人会说。
  以我国而言,普通话是通行的语言,但普通话不是自然诞生的,而是人造的语言,普通话很好,便于交流,但它同样也有问题,就是语言的源泉问题。普通话不是源泉,它自身的源泉,也都来自于方言。
  不是源泉性的语言,往往缺乏创造、更新的力量,语言来自于生活,同时也在不断的发展,而我们知道,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地方语言才是生活化的语言,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添加新的内容,而普通话这方面的能力就稍弱。同时,方言中很多精致的、高级的东西,也是普通话所欠缺的。还有少数族裔语言,它们可能和汉语没有那么大的关联度,但也正因为如此,它们每一种,都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生态的表现,如果说汉语方言没有了,最起码当地的文化生态还在,那么,一种少数族裔语言没有了,中国就会少一种文化生态。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即方言和中国传统的声乐系统是紧密相连的,中国人说“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人的发音,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中,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有几百种戏曲,在北京,有京剧,到了安徽,就是黄梅戏,到了陕西,就是秦腔,到了江浙,就是越剧。这些不同的剧种为何有那么大的差别,就是和地方语言的发音特征有关。从这个角度看,保护语言的多样性,即是保护普通话创新的源泉,也是在保护传统的声乐系统。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它的多样性极其重要,就好像生物多样性一样,草原上只有一种草,那么这片草原离荒漠也就不远了。文化亦如是,一个社会只有一种语言,也可能导致文化的荒漠化。美国文化的历史很短,但它为什么能够在短短一两百年中,就风行世界,我想和它的文化多样性有很大的关系,它的多样性,其实比我们更加复杂,正因如此,不同语言、文化不断地碰撞交流,使得它的文化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
  现代化以来,工具理性盛行,语言的工具功能被反复强调,这当然没错,交流本身就是语言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但同时也需要看到,交流不是语言唯一的功能。语言也是文化的资源,是创新的源泉。现在无数地方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投入大量的资金,但做的事情却大同小异,我们看到过很多非常相似的文化产业园区,都在做动漫,都在做影视,但实际上效果并不非常好。我想,很多地方都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文化财富究竟在哪里,没有意识到这些地方特有的文化资源,有多么珍贵,也没有认识到文化资源其实也可以产生巨大的效益。举个简单的例子,电视剧、小品、喜剧等,有方言加入的,往往能够引起巨大的共鸣,甚至变得更加幽默,这种生动和幽默,别的方式很难达到。
  保护语言的多样性,无疑是保护文化多样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保护它,正是要发挥语言交流之外的功能,发挥它的文化功能。怎样保护呢?我想,一定要有人会说、会认,哪怕很少。要做到这一点,我想那些涉及到语言文字濒危问题的地方,首先在大学里应该设相关的专业,同时也要从小学开始,加以重视,保护传承的延续。
  反方
  世界趋同是个大趋势
  章建刚(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总体上看,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也随着中国本身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地方语言、少数族裔语言会变得越来越弱势,语言的趋同化则越来越强,这个大趋势是无法改变的,而且,趋同也没什么不好,不是坏事,而是一件好事。
  语言的融合并非是强制性的,即便在今天,我们也一直在鼓励各地方的人使用当地的语言,但这并不能改变趋同的趋势、很简单,趋同的语言更方便交流,尤其在全球化的时代,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天南地北的人们交流,如果五个人站在一起,旁边还要站五个翻译才能交流,那不是太累了吗?当然,现在有翻译软件,可以不必用人力去翻译,但中间的麻烦仍旧存在,就如普通话的普及一样,它是社会发展、市场发展的要求。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要考虑的是,在方言、乡音的衰落、衰亡、消亡过程中,是否还有一些价值值得去保留、去发掘。这是保护它的意义,如果其中有些特殊的价值,保留下来更好,那就保护它。
  保护的方法有很多,一般来说,更多是历史性、科学性的保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刻意保护,则没有这个必要。现在的技术非常发达,传统的地方语言文字,保留下它的记录不难,视频、照片都可以。此外,还有一些文学性、艺术性的保留方式亦可,比如有人用方言做一些节目、创作一些作品,亦是对地方语言的一种保护和挖掘,这也很好。这些措施,都可以让后来人知道,我们有过什么样的经历,我们使用过什么样的文字、语言,任何时候都可以查阅、研究。
  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是和社会发展的进程相符合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宜施加太过强力的人为干预,两方面都是,一方面,不宜强势地使用非自然方式去统一语言,甚至消灭某些语言,另一方面,也不必过度地强调要坚持某种原有的语言,两种方式都不太好,还是顺其自然比较好。
  当然,顺其自然不是不保护,有人要保护,有人觉得传统的地方语言还有很多特殊的价值,这都很好,只是不要太过刻意就好。
  但总体上来说,乡音终究是留不住的,方言终究要消失,语言混同的趋势不可避免。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努力留住自己语言的例子,但效果都不怎么好。比如说很多法国人非常执著于法语,倘若有人在法国用英语问路,对方很可能礼貌地用英语告诉你他不会讲英语。再如我们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会,各国的人语言不通,就要配翻译,但不同级别的会,翻译的数量也不一样,教科文的大会,是最高级别的,一定会配有六种语言的翻译,次一级的就只有英、法两种语言的翻译,再次一级的小会,就只有英语翻译了。有时候参与的人不太满意,比如西班牙,曾经提出过质疑,问为什么没有西班牙语翻译,教科文组织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没钱,谁想配本国语言的翻译就自己掏钱,西班牙一开始确实自己掏一点儿,但时间长了, 每次都自己掏钱配翻译,也觉得没什么意思了,就为了多说那么几句西班牙语,意义其实也不大,慢慢也就没有动力了。
  主持人说
  发展是最好的保护
  现代汉语发展的历程中,遇到过很多危机,其中至少有两次,被人认为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第一次出现在近代,诞生于拼音文字世界的现代科学传入,影响着这个古老国度的每一个角落,汉语首当其冲,有人认为,汉语无法准确地表达现代科学中的一些概念、术语,如不加以改造,汉语甚至连元素周期表都无法描绘,因此提出汉语的拼音化,但最终,汉语完成了现代性转化,并没有失去自己的特征。
  第二次是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汉字输入成为汉语人群和计算机之间最大的鸿沟,汉语拼音化的主张再一次被提出,但结果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用键盘自由地输入汉字。
  这不是保护汉语的成就,而是不断改造、发展汉语的结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世界变得越来越小,遗世而独立的生活,永远无法再现,每一个人最终都要融入整个世界。或许在未来,不一定会出现一种语言一统天下的局面,也可能是两种、三种、更多种,但毫无疑问,不能适应现代化、不能和这个世界同步发展的语言,一定不会留到最后。
  本版主持 周怀宗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