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公祭搭台,经济就真能唱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气温节节攀升的,是部分地方政府对公祭活动迸发的热情。公祭接二连三,让人眼花缭乱。
几年前,我曾撰文质疑公祭黄帝,我认为,“此例一开,炎帝、伏羲、女娲、尧、舜、禹等等,还有大批地方神、民族神、行业神岂非都可以由各级政府来祭祀了吗?”想不到短短几年,我所担心的都成了事实,其规模和排场比我想象的还大,有的祭祀对象还被三四个地方争抢。
据我了解,不少地方之所以热衷于办“公祭”,真正的目的还是开发旅游和招商引资。既然如此,我们不妨算一下经济账。
不少地方都宣称,通过“公祭搭台,经济唱戏”,共签订多少亿合同,引进多少亿资金。实际大多是自欺欺人,不是将意向性合同说成事实,就是移花接木。原因很简单,这些祭祀地一般都不是中心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最近更扩大到一些贫困地区,投资者在商言商,岂能不考虑经济效益?要真有利可图,即使不办“公祭”,照样能招商引资。要是“公祭”那么灵,黄陵和陕西早就应是全国吸引内外资最多的地方,实际情况如何?
那么能不能通过“公祭”开发旅游呢?也未必。老实说,旅游的目的就是为了精神上或物质上的享受,说白点就是吃喝玩乐,轻松愉快。而在那些并没有多少可靠遗迹的祭祀地,游客能看到什么?又怎么相信这就是上古的遗址?为了弥补这类不足,地方上往往不惜工本,大兴土木,但新建筑是没有多少吸引力的。此外,陵墓周围应该庄严肃穆,不可能建成游乐中心,不能搞得不伦不类,而“公祭”最多一年办一两次,平时能接纳多少游客?
还有些地方梦想通过“公祭”募集捐款,只怕是一厢情愿。听说某地在香港募捐,所得还不够支付往返旅费。世界上的慈善资金,大多用于社会公益和文化艺术,如果慈善家得知一个地方政府将大笔钱花在“公祭”上,谁又会将钱捐给这样的政府?
有的地方政府宣称通过一次“公祭”增加了多少游客,消费增加了多少万,其实其中的嘉宾、专家学者、海外华人、港台同胞、后裔,大多都由公费招待。广场上黑压压一大片人,宾馆酒店里上百桌筵席,自掏腰包的又有几个?有没有哪个政府敢公布一下“公祭”活动的收支账?
当然,从“公祭”获利的人肯定不少,建议审计和纪检部门认真查一下。
作者:葛剑雄 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