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湖北西周墓地考古揭示诸侯国编钟音乐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中新社武汉1月11日电 (孙夏 曹旭峰)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11日在武汉表示,近年对湖北随州叶家山、枣阳郭家庙等西周早期至战国中期墓地的考古发现,西周礼乐制度在春秋早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是西周礼乐制度成熟的标志。
  考古成果显示,在叶家山墓地出土的5件编钟,其中一件鎛(音同“博”)钟为整套编钟最低音徵(so),另外四件甬钟分别为羽(la)宫(do)角(mi)/徵(so)羽(la)/宫(do),整个宫调系统为“四声七音”,低音建立在“徵”上。在郭家庙发现的瑟、建鼓等乐器以及彩漆木雕编钟、编磬簨虡(音同“笋具”,悬挂钟磐的木架),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较好的实物遗存。曲尺结构的编钟架与编磬组合成“轩悬”规制,GM30墓出土的一套钮钟,更是揭示编钟发展历程的一次重大发现。
  方勤认为,郭家庙GM30的编钮钟,是对叶家山西周早期编钟宫调系统的继承。结合侧鼓音观察,这批钮钟还新出现了过去认为是春秋中期才有的“商(re)-商角(#fa)”一钟双音结构,以及战国早期才出现的“羽-羽角(#do)”、“商-羽曾(fa)”一钟双音结构,“这些改变无疑增强了乐钟演奏旋律的能力,以及变换调式的能力,是曾侯乙编钟的先声。”
  他表示,考古发现勾勒出了一个时间上跨越西周早期至战国中期,空间上以随州为中心、方圆约600平方公里的曾国文化圈,勾画从郭家庙、擂鼓墩这一曾国诸侯乐悬制度纵向发展序列。郭家庙GM30出土钮钟,则集中体现了西周礼乐制度在春秋早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是西周礼乐制度成熟的标志。(完)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