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破解“浅”下的文化生存困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不少人觉得阅读习惯、阅读品位全世界都在改变,无须大惊小怪,中国不过是“与国际接轨”。可我不敢苟同。即使全世界阅读都趋向网络化、娱乐化、轻松化,对转型期的中国而言,依然十分需要深层次的书籍,需要静下心阅读,沉下心思考。
  主持人:龚丹韵
  嘉宾:梁永安(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新闻背景
  日前,第八届上海读书节开幕。上海读书活动已度过24载岁月,是建国以来一项持续时间最长、社会影响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群众性读书学习活动。然而无论是今年我国国民阅读率首次低于50%的报告,还是近来网络阅读大为流行的事实,都一再表明,信息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品位正在发生重大改变。
  正如开幕式上一位领导提到的,推进读书活动,要适应知识传播途径和市民阅读习惯的变化。如何对待阅读“网络化”和“娱乐化”的倾向,如何让读书以新的形态重新融入人们的生活,恐怕是现在亟待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主持人:从80年代掀起的“读书热”,到如今的“读书冷”,对知识文化的孜孜渴望,似乎被忙碌的物质生活所取代。不独中国如此,一些发达国家的阅读率也在下降。网络阅读流行更是让文化传播趋向“快餐式”,越发浅显。这难道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梁永安:我想澄清一个误区:不少人觉得阅读习惯、阅读品位全世界都在改变,无须大惊小怪,中国不过是“与国际接轨”。可我不敢苟同。同样是快餐式阅读,对发达国家和对中国的社会意义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拿西方来说,自18世纪以后,启蒙思想觉醒,文学、哲学的书籍渐占上风。漫漫一二百年岁月里,他们借助阅读完成了启蒙、反思、调控以及对社会、制度、人文的思索,一套主流价值体系基本定型,甚至产生了一些不可动摇的理念。西方是在精神财富、物质财富都相对稳定之后,在公民社会已经形成、发育起来之后,转而寻求娱乐休闲。时尚阅读、个性阅读、后现代阅读,是消费社会的外部景观,不足以影响根基深厚的主流价值判断。
  然而中国的情况并非如此,远没有到可以轻松娱乐、事事消遣的地步,因此特别需要一系列有思想深度、有观察角度的文本,引发大家共同思索。回顾历史,中国五四时期学的大多是西方文艺复兴的思想,80年代热的大多是西方制度文化的思潮,紧挨其后的90年代,本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吸取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与时俱进地形成本土化的现代价值理念,可惜的是,这股读书热被迅速的全球化驱散了。积淀、寻找、形成本民族的现代价值观,这个阶段我们尚未完全度过。因此,即使全世界阅读都在趋向网络化、娱乐化、轻松化,对转型期的中国而言,依然十分需要深层次的书籍,需要静下心阅读,沉下心思考。
  主持人:据报道,上海读者上网阅读的比例高达60%,超过了传统纸媒。阅读习惯、阅读品位的改变,已成事实。阳春白雪式的文化思考要深入人心,该如何破题?
  梁永安:我认为当前阅读的娱乐化、浅层化,其实是个伪现象。真正的娱乐,意在放松心情,以求休闲过后,能更积极地投入生活。而稍加观察我们的留言板、博客、网页就会发现,即便是娱乐,许多人也常常带着一丝丝焦虑、苦闷和情绪宣泄,不是真正休闲的心态。那是因为人们心里其实还是关怀着现实、渴求着真理。可惜的是,真正值得一读、引人共鸣的好作品还是太少。出版的数量和质量严重不对称。文化精英们倒了读者胃口,他们才会退而求其次,宁可选择“草根式狂欢”,狂欢的同时却又时不时流露出潜意识里的焦虑和不甘。
  想改变读者的阅读倾向,先要从改变文化人开始。住在城市,享受生活,不深入底层,不接触大众,不用心灵观察社会,怎么可能很好地反映当代人的欲望、焦虑、冲突和主流价值观?其次,文化出版机构需要更清楚地意识到自身责任。中国历史上,孕育文化的民间资源一直比较匮乏,现代社会的出版机构就相当于公共文化领域的提供者,应该为人的社会化、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多做点贡献。再者,我们的文化资源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国学资源断裂,需要重新梳理;西方人文主义文化资源,在中国有一定基础,但过于抽象,有待本土化;更加重要的一个问题是:1949年至1978年作为现代中国形成初期的重要历史阶段,当时人们的赶超意识、天下为公、艰苦奋斗等思想的正面价值,不应当被忽视。最近几部军旅题材作品的火热,很好地证明了它们的亲和力。要相信,随着教育水平提高、文化知识普及,人的内心深处必然有一块角落渴求着深度审美。
  主持人:然而这是一个读图时代,多媒体科技的渗入,客观上冲击着文字阅读。喧嚣的新媒介,有能力像文字书籍那样,为读者营造安静思考的“文化空间”吗?
  梁永安:娱乐并不排斥思想性和文学性。无论文字之美还是影像之美,能打动读者心灵才是关键。做到寓教于乐、深入浅出或许更好。事实上,现代化科技会切割掉传统阅读的比例,这是正常的发展趋势。文字承载信息单一,某些方面确实不如声音、画面等影像的结合立体丰满,一个场景的跳跃、拉长都能别具意义。我们不能简单地为了保护纸质阅读而轻视新媒介,我甚至认为新媒介是唤起中国文化后发优势的契机。西方电影电视等平面媒体对传统文本的运用已经过于类型化,90年代之后在大视觉制作的掩盖下,几乎“江郎才尽”,中国具有极其丰厚的本土文本资源,可以不走西方的老路,在碰到瓶颈之前,直接探索一条与声音、影像结合的新型文化模式、新型文化样态。
  不可否认,西方话语优势冲击着民族文化,泛娱乐浪潮干扰着安静思索,但只要我们的创作者、阅读者,还没有丧失文化上的坚守,没有丧失创业精神,相信阅读习惯、文本样式无论怎么变化,中国文化依然有强劲的发展力,依然能够书香飘洒。可如果继续简单地模仿、拙劣地抄袭,停止思考,放任自流,那就真的来不及了。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