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清初的遗民心态与《水浒传》的接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国学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内容提要】
遗民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群体,它出现于朝代更迭之际,表现出一种政治性特征,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传统的士人文化在特定时期的反映,并由此形成了遗民文学这一特殊的创作现象。清初出现了两部《水浒传》的续书,一是陈忱的《水浒后传》,一是署名清莲室主人的《后水浒传》。与一般续书不同,这两种续书并非为了发扬、补足前书的内容,也不是为了商业上的利益,而是基于遗民心态下的遗民文学创作。从接受的角度看,这两种续书是遗民的期待视野与《水浒传》本文相遇的产物,作者和评点者都借小说的内容表达了亡国之痛、种族之感。
 
【关键词】 清初遗民:《水浒后传》:《后水浒传》:接受
清初的汉族士人普遍具有一种“遗民心态”,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明代遗民的心态.一是虽然不是遗民.但仍然有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即与真正的遗明相同的心态。因为即使是一些贰臣.像钱谦益、吴伟业等.其变节行为虽与遗民不同.但其心态却未必就完全不同于遗民.可能还会有更强烈的故国之痛。我们从钱谦益的《投笔集》和吴伟业的《临江参军》、《松山哀》以及《圆圆曲》等诗作中就能看出这一点。这种遗民心态在戏剧中也有强烈的反映.其代表作品就是洪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洪与孔尚任虽然都生于明亡之后.根本不是什么遗民.但这两部传奇却都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作品.仍表现出一种遗民心态。可以说.遗民心态在清初的士人群体中是比较普遍的。这种心态直接影响了对《水浒传》的接受.或者说.清初的遗民心态也通过对《水浒传》的接受反映了出来。
 

 
清初《水浒传》的续书有两部.一是陈忱的《水浒后传》.一是青莲室主人的《后水浒传》.这两种续书以及蔡募评本《水浒后传》.都反映了典型的遗民心态。我们认为.既然有遗民诗人、遗民诗.那就应该相应地有“遗民小说家”和“遗民小说”这样的概念。陈忱、蔡 和青莲室主人就是遗民小说家.《水浒后传》、蔡评《水浒后传》(蔡 对《水浒后传》不仅有评.还有改)和《后水浒传》就是遗民小说。郑振铎早就有过类似的看法.他在《清初到中叶的长篇小说的发展》一文中曾说:“董说的《西游补》.陈忱的《水浒后传》.丁耀亢的《续金瓶梅》.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钱采的《精忠传》都是颇可注意的长篇。他们都是‘有所为’而作的.不是为写小说而写小说的。他们都是要以‘古人酒杯浇自己的块垒’的。所以在‘遗民文学’的这个特殊意义上是有了很光荣的收获的。”[l]当然.人们是否同意郑振铎的说法.把这几篇小说都当作遗民文学来对待还是一个问题.但至少《水浒传》的两部续书是没有疑问的。此外.钱采、金丰于康熙年间编订的《说岳全传》(郑氏所说《精忠传》).虽然没有明确表示出写作的目的.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根据其题材和内容断定.这是一部借歌颂抗金英雄岳飞.批判卖国奸贼秦桧,而或多或少地表达亡明之痛的作品。
我们说《水浒后传》及蔡 评本、《后水浒传》反映了典型的遗民心态.其表现在哪里呢?一是作者本人.一是续书的内容。
作者: 高日晖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