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婴童架构 » 一三岁婴幼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排除教育焦虑感: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要你学会_儿童心理学-家长-妈妈-孩子-



核心提示:很多宝妈都在抱怨,孩子太不好教,说什么都不听。很多妈妈反思在生气的时候打过孩子,骂过孩子,事后总是觉得后悔。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可以和孩子无话不说,但现实却是自己说什么孩子永远都记不住,每一次都要生气的大喊大叫才有用。面对宝妈们的抱怨,儿童心理学专家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聊天的家长。今天我们就来和专家一起学一学和孩子聊天的技巧,帮助妈妈教出一个好孩子。与妈妈亲近的孩子更聪明北京某幼儿园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年纪小的孩子相比年纪大的

原题:排除教育焦虑感: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要你学会这样聊天
词频:孩子,妈妈,家长,聊天,亲近,教育,儿童心理学,认知,专家,见缝插针,习惯性,爸爸,抱怨,年纪,日常,焦虑,教育孩子


很多宝妈都在抱怨,孩子太不好教,说什么都不听。很多妈妈反思在生气的时候打过孩子,骂过孩子,事后总是觉得后悔。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可以和孩子无话不说,但现实却是自己说什么孩子永远都记不住,每一次都要生气的大喊大叫才有用。面对宝妈们的抱怨,儿童心理学专家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聊天的家长。今天我们就来和专家一起学一学和孩子聊天的技巧,帮助妈妈教出一个好孩子。

与妈妈亲近的孩子更聪明

北京某幼儿园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年纪小的孩子相比年纪大的孩子更加愿意与妈妈亲近,更听妈妈的话。而在年纪大的孩子之中,与妈妈亲近的孩子成绩更好,更懂事。专家表示,孩子需要家长的引导,和妈妈亲近的孩子会更懂事,学习能力更强。所以想要教出一个好孩子,妈妈要多和孩子亲近。想要和孩子更亲近,需要妈妈能够和孩子像朋友一样谈天说地。为什么年纪越大的孩子越不与妈妈亲近呢?因为年幼的孩子自我认知低,所以妈妈说什么,孩子都愿意听妈妈的。而年纪大的孩子自我认知度高,对于世界有自己的看法,更需要家长用技巧和孩子聊天。

孩子为什么和家长有了隔阂

专家表示,中国的家长都太大人。国外的家长与孩子相处重在与孩子打成一片,而国内的家长习惯性的担当着大人的身份。而和孩子聊天的技巧最重要的是要消除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感。因为爸爸妈妈是大人,所以爸爸妈妈在聊天时会习惯性的从聊天变成教育。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妈妈接宝宝下课,都会问孩子今天过得怎么样?孩子回答学到很多新知识,教到很多新朋友。这个时候妈妈与孩子还处于日常的聊天之中。但很多妈妈会习惯性的说,一定要好好学习,要与好孩子交朋友。这个时候妈妈的回答就开始站在了大人的角度与孩子对话了,家长与孩子的距离感就产生了。对于孩子来说,是想要和妈妈分享他的日常,而妈妈的回答则会让孩子无法接话,聊天就此中断。年幼的孩子在这种对话下会绕开妈妈的这句话继续说,而一些稍微年长的孩子则会沉默,开始与家长产生隔阂。

见缝插针式教育

很多家长常常觉得孩子不听话,专家表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家长日常与孩子的交流缺乏耐心,太有教育的目的性。作为家长,日常总是希望把自己觉得对的教给孩子,希望孩子少走弯路。但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没有达到该有的效果呢?儿童心理学专家分析:国内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忽略了孩子的年龄和认知,太过焦急的给孩子灌输大人的对错。但因为孩子的年龄和对世界的认知的局限性,孩子总是无法理解大人的想法,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

什么是见缝插针式教育

妈妈告诉宝宝要和好孩子做朋友,在大人的认知中,好孩子包含了这个孩子的家庭背景和个人行为。小红今天被小明欺负了,小红回到家和妈妈告状,妈妈告诉小红不要和小明一起玩。但第二天小红又哭着回家,向妈妈抱怨自己被欺负了,妈妈自然会责怪小红为什么不听自己的话。对于小红来说回到家向妈妈抱怨只是希望得到安慰,而妈妈的话不但没有安慰,而且让孩子不理解。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分不清哪一些是好孩子,哪一些是坏孩子,对于家长的话难以理解。

不管是与孩子交流还是与成年人交流,倾听比教育更为重要。当孩子与家长分享学到的新知识和遇到的事情,大部分时候是有诉说的需求,而很多家长会习惯性的开始给孩子灌输一些大人的认知。这种现象被儿童心理学的专家们称为见缝插针的教育,大部分家长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处在一种焦虑的,习惯性教育的心态。专家表示,中国家长需要改变这种教育的焦虑感,才能更好的和孩子交流。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很多家长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与爸爸妈妈有说不完的话,爸爸妈妈需要学会倾听孩子,摆脱时刻想要教育孩子的思想。教育孩子也要随着孩子的年龄适时而定,对于太小的孩子,爸爸妈妈只要教导一些基本礼仪,让孩子自由发展即可。平时多花时间倾听孩子,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