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左江畔伫立2000年 广西花山岩画入选“世遗”出深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中新社北京7月15日电 题:左江畔伫立2000年 广西花山岩画入选“世遗”出深闺
  中新社记者 应妮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15日在土耳其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申遗成功。消息传来,保护花山岩画25年的宁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朱秋平喜上眉梢。
  作为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左江沿岸“骆越人”留下的文化遗存,花山岩画是一系列以岩画为核心建构的、服务于祭祀的文化景观单元和以独特的“蹲式人形”为基础符号的图像表达系统,场面宏大、动感强烈。目前,左江流域已发现岩画点89个、300组,图像总数约5000多个,申遗成功的38个岩画点河段长约105公里。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幅体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巨大卷轴在场地中央展开时,最早出现的就是花山岩画上的“蹲式人形”——人像双手上举,两脚下蹲,独特的姿态让人印象深刻。记者日前来到左江采访,站在这个神秘的文化景观面前,仿佛亲见先民集体舞蹈的鲜活画面,听到铜鼓敲击的激越节奏。
  在宁明花山的山脚,岩画予人目不暇接之感。朱秋平介绍,整个画面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有人物、动物、器物等各种图像1951个,是世界上已知最大单幅岩画。其中最小人像仅0.2米,最大人像高3.58米。岩画最高处距江面90余米,最低处距山脚台地约10米。
  先民做如此安排,朱秋平认为,是为了让观者能在距离较远的地方或正对岩画的台地观看。“可见,骆越先民已经对整个景观的视觉效果、精神感受和祭祀场面有过综合考量。”
  广西自治区申遗办专家办公室副主任蓝日勇同意这样的看法。他介绍,38个岩画点中,有33个位于江河拐弯处,这些地点均在临江的高大峭壁上,画面多分布在距离江水面15到100米之间,最高可达130米,画面多朝南,在阳光照射下视觉效果强烈。岩画对面往往有一块面积稍大的平坦台地。独特的选址使岩画点与山、河、台地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景观“场域”,产生神秘氛围,使人敬畏。
  意大利史前艺术研究专家艾玛努尔·阿纳蒂2015年曾来到此处考察。他评价,数百米长画幅说明几千年前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圣殿。
  历经2000余年风吹日晒,花山岩画的色彩历久弥新,也体现了先民智慧。蓝日勇说,作画崖壁多选择宽大、平整、基本垂直于地面或上突下凹者,避免积水。其次,选择裸露、平整的灰黄色崖壁,它具一定孔隙度,对颜料有很好的吸附和承载。再次,作画颜料为赤铁矿物,以植物汁液为粘合剂,耐酸碱、耐光性能稳定。
  相比世界其他地区岩画的“蹲式人形”图像仅作为伴生图像,左江花山岩画是世界岩画中唯一以之为基本母题的岩画,图案中82%为正身或侧身的蹲式人形。
  专家们多数认为,“骆越人”和许多稻作民族一样崇拜青蛙,绘制中不断重复蛙形的“蹲式人形”,祈求丰收,也祈求多子。画面中,专家们也提炼出了鬼神祭、河神祭、田(地)神祭、铜鼓祭、祈求胜利等各种场景。
  成功申遗后,保护与利用的矛盾随之而来。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近年参观左江花山岩画的游客量并不多,2014年全年总计11.5万人次。崇左市市长孙大光向记者介绍,将在保护基础上按世遗标准进行有限利用。
  此前,广西于2012年通过了地方法令《广西壮族自治区左江岩画保护办法》,崇左市专门编写《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总体规划》并于2014年实施。目前,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保护已建立了实时监测体系,指标包括危岩体稳定性、岩体开裂、崖壁表面温度、岩体渗水、岩体梯级温度、崖壁漏水的水质和水量等。
  可贵的是,景观周边的村民自觉参与到保护当中。如宁明花山岩画地点对面的濑江屯耀达村,《村约》第一条就是“爱护花山,敬若神明”。并有各种具体规定,如不砍山上草木,不采岩画山体上的岩石,不去岩画山体上放牧葬坟,不在岩画河段挖沙取土等等。每年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九月九等日子,村民们会面对岩画对山歌、跳舞祭神等。
  村里68岁老人陆焕明坦言,也希望成功申遗之后可以通过旅游观光为村庄带来收入。(完)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