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河马春晚:一个村庄十年春晚的故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zhongguo经济网重庆1月24日讯(记者 周云) 1月21日晚上7点,一台由村民举办的乡村春晚在重庆市合川区双槐镇文体广场隆重上演,吸引了近2000多名村民前来观看。
  这台名为“河马春晚”的乡村春晚已连续举办了十年,并从其发源地双槐镇河马村办到了双槐镇上,已有上百名村民登上“河马春晚”、近2万人次观看“河马春晚”。
  “这是我村举办的第十届春节联欢晚会,每届春节联欢会都得到村民的拥护与参与。”据河马村dang总支书记周克学介绍,“河马春晚”是一台由河马村村民自主举办的村级春节联欢晚会,2007年春节开始举办,晚会按照“农民编、编农民,农民演、演农民,农民看、看农民”的模式,从乡村现实情况出发,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让老百姓都能上春晚,让老百姓都能成为春晚的主角。
  据了解,河马村位于渠江西岸,与位于渠江东岸双槐场镇有一江之隔,由于场镇与河马村之间没有桥梁,村民到镇上办事必须乘船渡江,若乘车到镇上需饶20多公里的大弯,经龙市、涞滩、小沔三镇过小沔渠江大桥到镇上,河马村相当于双槐镇的一块“飞地”。尽管如此,河马村小到四五岁的孩童、大到七八十岁的大爷大妈却非常喜欢文娱活动,他们自娱自乐跳坝坝舞、打莲箫、扭秧歌、说唱“善书”,每逢过年过节或村民过生总要演一台,参加演出的村民多,看演出的村民也多,村委会干脆决定每年春节自己举办一台乡村春晚。
  “‘河马春晚’的节目都是演村民自己的事,爱憎分明,朴实无华,很有泥土味,唱出了农民的好声音。”双槐镇宣传委员龚丹说,十年来,“河马春晚”诞生了很多老百姓喜欢的节目,如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双槐善书”说唱节目《做人莫学猫头鹰》、儿童舞蹈《快乐乡村宝贝》、家庭孝道小品《秤妈》、化解征地拆迁难题的小品《张大爷的烦心事》、乡村喜剧小品《乡巴佬上台》、讽刺好逸恶劳的小品《我要吃低保》、鞭挞乡村不正之风的小品《送礼》、反映乡村老年生活的舞蹈《乡村迪斯科》等,这些充满幽默与泥土味的节目,都是农民自编、自导、自演,既反映了乡村生活、讴歌了真善美,又宣传了dang和政府的政策,贯穿着厚重的社会zhuyi核心价值观。
  “我们要让‘河马春晚’走出‘飞地’,走出河马村!”双槐镇dang委书记苟小波说,“河马春晚”在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已成为凝聚村民感情、促进乡风文明、推动和谐文化建设的载体,通过连续多年的举办,既是一种文化的继承,也是一种文化的坚守,它已超越春晚单纯的娱乐功能,通过一年一度的乡村春晚,村民的归属感、道德感、责任感和认同感等情感得到巩固和交流,该镇dang委、政府不仅支持村民将“河马春晚”一年一年办下去,而且还鼓励村民把“河马春晚”办到镇上来、办到合川乃至重庆城里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人的生活,让村民向城镇人展示自己的精神风貌。2017年1月21日举办的“河马春晚”,就是从村上办到镇上的首台乡村春晚。
  “我们下午天没黑就来占位置、看春晚,我爱看我们老百姓自编自演的春晚。”双槐镇河马村2社村民宋仁兰说,她是“河马春晚”的铁杆观众,每年都要来看,“河马春晚”年年节目不同,年年都有欢乐与欢笑。双槐镇上游村2社扶贫对象徐育宽说,看了“河马春晚”,增强了他脱贫致富的信心,等他脱了贫,争取当一回演员,上一次“河马春晚”。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