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来自古都的当代艺术:从历史和传统中获取灵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清朝末期关中地区的图片,雷锋等人的肖像照,来自废弃建筑的老木料……近日,“城墙之外——2017西安当代艺术展”在成都蓝顶美术馆举行。现场展品让观众感到奇怪:这些旧东西,怎么就成了“当代艺术”?
  实际上,当代艺术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也不一定旨在为人们提供“漂亮”与“悦目”的审美体验。对于西安这座古都的当代艺术而言,“从历史和传统中获取灵感”,就成了其自身一大亮点与特色。□本报记者 余如波
  走进“历史”进行全新审视
  走进蓝顶美术馆展厅,来自西安的40余位艺术家的作品呈现在观众眼前,涉及油画、版画、雕塑、装置、摄影、行为艺术等不同媒介。值得注意的是,与西安的古都地位相匹配,不少作品也从历史中获取灵感。
  武小川的“另类”摄影《关中考》,就是这些历史题材作品的代表。乍看之下,《关中考》无非就是皇陵周围石雕的照片,不少雕像还出现了莫名其妙的叠影。然而实际上,这是武小川2013年就开始实施的艺术项目。
  1933年,日本学者足立喜六编著出版《长安史迹之研究》一书,收录了一批当时关中地区的图像资料。2013年初,武小川组织了一个摄影小组,前往这些图像涉及的所有实地,在镜头前挂置半透明的历史图像胶片,组合拍摄成为新的观念性作品。武小川希望借助这种“既含混又明确”的新图像,表达对历史“错位”与“模糊”的理解。
  艺术批评家戴卓群表示,早在此前的绘画创作,历代帝王陵墓等已成为武小川关注的对象。近年来,武小川对历史进行全新审视,叠加取景框中的观念影像,产生了一种似是而非、非今非古的梦幻情景。
  此次展览,艺术家宋群带来了装置作品《与住有关的物》:近10根平行摆放在地面上的木料,来自宋群持续多年对西安老物件的收集。他认为,如今城市化进程太快,产生了很多一味向西方看齐,脱离生活、粗糙的建筑设计。宋群希望自己的作品为观众提供感受时间和历史的更多维度,“退一步”寻求一种与世界和谐相处的方式。
  当代艺术“不美”源自误读
  邢丹文的摄影《复制》,拍摄了工厂里流水线生产的大量玩具娃娃零部件;郭燕的装置《悬浮的物质》,在200块树脂制成的半透明砖里,“封存”了钥匙、弹簧等各种生活废弃物;王志刚的装置《座位》,径直把几十把套着黑色塑料袋的椅子摆放在展厅里……不少观众感到纳闷:它们说是“艺术”,为什么看起来一点也不美?
  展览学术主持、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彭德认为,这是因为很多人对当代艺术不够了解。“当代艺术更重要的是当代意义。只有勇于打破陈规的先锋艺术,只有敢于超越前人的新锐艺术,才算当代艺术。”
  很多当代艺术之所以“不美”,其实涉及对美和美学的理解。彭德说,“aesthetics”译为“美学”容易造成误读,其实翻译成“感觉学”更贴切。“美学和美术会面对不同的感觉,有漂亮的和肮脏的,有崇高的和卑劣的……更多是不同感觉的交织或过渡。现实世界给人的各种感觉,当代艺术都有理由和可能把它们变成作品。”
  不少当代艺术的创作过程,也与绘画、雕塑等大相径庭。周斌的《4000里》看似雕塑,实际上是先用青铜铸造了一个头像,把它拴在汽车尾部反复拖行形成。潘旭的《星辰》系列,则将硬币、钥匙、徽章等实物转化为图像,呈现在画面以及领带、雨伞等衍生品上。“这些图像密集地营造在观者眼前,制造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