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二十二》票房奇迹的启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二十二》这个奇奇怪怪的片名,按理是票房的禁忌。不过,当你老老实实在银幕前坐下来,看进去之后,才会发现,好电影跟片名关系似乎可以不大,高票房可以不靠片名——除了你能给它取个更好的名字,要不这就是最好的。在这里,我指的是纪录片,而不是文艺片。从前段时间火起来的《冈仁波齐》,到此刻正在院线飙升的《二十二》,似乎可以说,纪录片正以相当的速度,进入我们的生活。或者说,所谓的“大片”时代,正在被纪录片搅局、分化。
  这是一部以关注幸存于世的慰安妇为题材的片子,制作团队历时三年多,一个个走访、拍摄,把这些经历过家仇国恨,尤其是个人命运黑色岁月的老人呈现在银幕上,“二十二”这个数字有点令人揪心——据片方介绍,目前zhongguo幸存的“慰安妇”受害者只有二十二位了。虽然有人对这个数字表示置疑,但是我觉得,即使不准确,于影片记录的初衷而言也是无伤大雅的,不争的事实是,这个已经普遍超过九十高龄的人群,只会减少,而且减少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影片忠于记录,甚至不见技巧,镜头有点笨拙,全片呈现两个关键词,印象深刻——“警惕”、“伤痛”。警惕来自镜头里那些老奶奶,她们要在众目睽睽下,在镜头下保护自己压制、掩藏了一辈子的“秘密”、“隐私”,哪怕是她们心知肚明,她们的隐私已不再是个人的,而是公开的民族、国家之痛,是人类历史之痛。她们带着隐私活着的几十年里,这些经历压抑着她们,甚至带来二次伤害,所以对任何的外部追问,她们都高度警觉。她们有权警惕、护卫自己的隐私。
  “不讲了,我不讲了”,是片子里多次出现的声音。我留意到,全片走访的所有老人,几乎没有一个正面或用完整的词汇回忆过“那个事”(被迫当慰安妇的过程),无不是避重就轻,或者故意掩饰——这才是真正的“伤痛”。每每看到类似镜头,那种无需语言描述的痛,就会传遍我的全身。我们看过一些文艺片里或小说里描述“慰安妇”,无不是声泪俱下的控诉,或清晰如昨的历数,所以,被艺术加工,被想象力修饰的慰安妇,不是《二十二》里的受害女性。看到这里,我们就应该明白了,作为纪录片的《二十二》是如何征服观众,如何拿下票房的。值得点赞的是,拍摄团队极大限度尊重了老人,不讲就不讲吧,什么都不用说,就让镜头静静转换。
  有网友看到《二十二》票房破亿元的消息,激动地表示“有我的一份贡献”,对此我特别理解,也特别有同感。作为小众的纪录片,近几年逐渐进入大众,与大制作的文艺片“抢分蛋糕”,显然走得不寻常。此前,我们常常听到纪录片立项、筹资的不易,拍摄制作的艰辛,更多的是进入市场的出师不利,造成“纪录片就是赔本买卖”的残酷印象。其实,不是市场不欢迎,而是没有培育属于纪录片的市场,没有找到纪录片的观众。与近几年在文学界异军突起的“非虚构写作”一样,一种被艺术所挤兑掉的“真实”,通过特别的文体得以传递、再现。“纪录片”的功能亦如是,看惯了虚构、幻化、失真的文艺大片,观众需要找回与生活对应的真实形象,所以,纪录片“突然火了”。
  那天,我去看《二十二》,站在黑压压的影院大堂等待进场,心里是这样想的:我们看一场电影,就是推动纪录片往前走一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