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刘明清:一个“职业读者”的兴趣阅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我一向自称是个“职业读者”,是因为自己多年从事图书编辑工作。看稿子、读书本来就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不折不折扣的“正差儿”——尽管自己“闲差儿”不少,但“正差儿”是必须保证的。
  但是“正差儿”读书并不是一件享受的事儿,很多时候其实是一件痛苦的事儿,因为你要编辑出版的东西,并不一定恰好是你喜欢的东西,很可能只是那东西达到了出版水平,出了之后可以卖些钱。读那些不喜欢的东西,又非读不可,岂不痛苦乎?而兴趣阅读则是不一样的。完全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不带有功利性,堪称是真正的“悦读”。
  尽管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被“职业阅读”的“正差儿”占满,又加上还有不少“闲差儿”俗务缠身,我还是喜欢挤出些珍贵的好时光来满足“兴趣阅读”之私欲。回想即将过去的2017年里,自己“兴趣阅读”的私欲,虽不能说得到了彻底的满足,但至少比以往的年份要好许多。由于在2016年的5月份,我让自己恢复了ziyou身,将自己的职业阅读与兴趣阅读做了较高程度的链接:自己不喜欢的不再出版,而出版的东西必须首先喜欢。故而,自己的职业阅读也被改造成“兴趣阅读”了。到了2017年,这样的美好时光继续得以延续。尽管2017年里,自己主持的小出版公司出的书,数量不多,但每一本都几乎让自己爱不释手。当然,除了自家的,别人家的好东西,如果喜欢,也还是会选购进自己的书单中去,成为自己的私房美味来享受之。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既然“兴趣阅读”也是一件人生乐事,自己也就不揣浅陋,将自己2017年读过的10本好书分享给朋友们。
  
   《新编千家诗》 袁行霈主编 中华书局1999年6月
  这是一本不折不扣的旧书,却是我的案头书。我将这类书,称之为“穿越时间长河的书”。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之所以想重读这本《新编千家诗》,是因为这两年向袁行霈先生求稿请益,与先生有过几次接触,因此想对先生了解的更多一些,于是将自己书架上沉睡多年的这本由先生主编作品找出来,重新拜读,竟然发现如中du般上瘾。古典诗词,自己从小就喜欢诵读,可是上大学时却误入了法律门,于是便将对古典诗词的爱好荒废了。后来,工作进入了出版领域,才发现自己骨子中对于文学、对于诗歌,也包括对于古典诗词的喜爱是命中注定的。毕竟没有受过古典文学的专业训练,所以尽管喜爱,我仍然属于业余选手,选读古典文学作品也都是入门级读物。而袁先生主编的这本《新编千家诗》,按先生的说法,就“是一本十分通俗的面向儿童的启蒙读物”。自己再怎么装嫩,也是不敢冒充儿童的,但欣赏古典诗词的水准,儿童正合口味啊。我相信,如我一样儿童级口味的成人读者是必不少的。这本书中,共收录了223首诗歌,除了一些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之外,还有许多诗歌、诗人其实并不为大众所知,比如宋代诗人周紫芝的《雨过》,我之前就从未读到过。本书除了主编袁行霈先生为当代国学大家之外,其他注释者也都是古典文学界一时之选。最让我欣赏的是书中每首诗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许多插图居然出自连环画大师戴敦邦先生之手。
  这本书引起我的注意,并不是因为作者蔡崇达是一位有成就的资深媒体人——尽管我自己确实对媒体人写作有着偏爱;也不是因为韩寒的作文推荐——尽管我自己还是相信韩寒的文字鉴赏水准;而是因为一位书店朋友——雨枫书馆的创始人许春宇向我的推荐。春宇跟我说,“这本书是让你拿起便不忍放下的书”。是的。这本《皮囊》我确实是拿起,便一口气看完了。最最打动人的是蔡崇达书写的母爱,这种母爱可以刺痛你的每一根麻木或者敏感的神经。当然,这本书我不能够给予无保留的赞美,而只能是有保留的赞美。之所以有保留,是我不认同作者对于母亲朴素的“出人头地”理想的过分颂扬。我恰恰以为,人如果少一些或者摒弃掉为“面子”而活而受罪的想法会更好些。毕竟,有尊严的活与死要面子的活是两回事。
  这本书的作者叶广芩老师是地道的北京满族作家。她的这本《去年天气旧亭台》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小说。小说以作者小时候(50年代)老北京的生活为背景记述了一代人的悲苦人生,读来令人扼腕叹息。从这本书中,不仅可以窥见老舍先生的旧都遗韵——老舍也是满族人;而且我也读出了林海音女士《城南旧事》的风采。
  这本书是我自己出品的,当代学者、德语文学家叶廷芳先生的一本建筑美学著作。我与叶先生结缘于卡夫卡。我主持中央编译出版社社务时,曾经出版过叶先生主编的《卡夫卡全集》(插图本)。而之前,我在一次俞可平教授邀约的聚会中就与叶先生有过会面(当时还有桂晓风、尹承东、资中筠与李景端几位先生)。之后,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叶先生是我极其尊敬的一位思想大家。他的成就不仅在德语文学研究和翻译领域,更在公共文化领域,以及文学创作方面都有着别人无法企及的贡献。在诸如圆明园复建问题上、在国家大剧院建设方案讨论中、在废除独生子女政策方面,叶老师作为一名独立知识分子和全国政协委员都发挥过重大历史影响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叶先生以其“领时代风气之先”的学术勇气,提出并倡导了“废墟美学”的思想,今天正在被政府和越来越多的国人所接受。《废墟之美》即是叶先生30年来关于建筑美学的探索与思考的智慧结晶。我自己从头至尾看过三遍,每一遍都有思想洗礼的效果。
  这本书可以说是我出版生涯中极为珍视的作品之一。事情的缘起还是在2016年的4月份,我约青年诗人戴潍娜喝了一次咖啡。戴潍娜曾经在牛津求学,还在杜克大学做过一年的访问学者,她还是著名学者孙郁教授的高足。更关键的是,潍娜是一位在青年人中有影响力的诗人。因此,请她主编一本译介当代外国诗歌的杂志书(mook)的想法,在我心中酝酿了好长一段时间。没有想到与潍娜一聊,她也十分感兴趣。于是,我们只是喝了一次咖啡,便将编辑出版《光年》的事情敲定下来。2016年6月18日,我与深圳出版发行集团联合创办的大道行思传媒正式开始运营后,戴潍娜主编的国内首家专注于译介当代外国诗歌的连续出版物(mook)也开始进入到实质操作阶段了。潍娜又动员了诗人好朋友陈家坪、王东东和江汀三位副主编一起工作,从组稿、选稿和审读开始,经过了近半年的紧张努力,至2016年年底,《光年》创刊号全部稿件正式交到责任编辑:www.zgny.com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