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山东:以“双创”意识保护田埂巷陌艺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原标题:山东传统音乐舞蹈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
  以“双创”意识保护田埂巷陌艺术
  12月22日,冬至。当晚,山东省济南市历山剧院门前早早排起了长队。慕名而来的观众目的只有一个:欣赏平时难以看到的山东民间音乐舞蹈集中展演。这次展演,也是对山东近年来推进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保护成果的检阅。
  抢救性记录迫在眉睫
  除了传唱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调”和舞起来激扬热烈的“山东三大秧歌”,厚重的齐鲁文化还孕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民间音乐舞蹈艺术。
  2014年起,作为馆内“大师引进工程”的一部分,山东省文化馆启动全省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的收集整理和复原创新工作。彼时,两者的发展情况已不容乐观。
  长期关注山东民歌的zhongguo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代所长项阳说,新zhongguo成立后,山东曾对传统音乐进行过两次大规模整理,分别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两次整理基本摸清了山东民歌的家底,将先民数千年来的创造进行了记录。”项阳表示。
  但随着时代发展,之前记录的很多民歌,从传播领域到传唱人数量都开始消减。基于此,山东在传统音乐方面重新开始实施抢救性记录,“山东民歌复原工程”便是其中一项内容。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山东民歌复原工程”课题组负责人李海鸥介绍,工程主要内容是对山东民歌进行再次收集整理和数字化保护,并先期完成了首批40首民歌的重新编配和演唱,目前已出版《山东非遗保护与传承——山东民歌复原工程》图书和光盘。在书中,课题组对民歌的乐谱还采取了简谱与五线谱对照编写的模式。
  传统舞蹈面临的传承形势更加严峻。“后人能通过画作了解古人的技法,但舞蹈是‘活体’传承,以前没有录像记录。”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李军说,一些民间舞蹈随着老艺人的去世而消亡,对其动作等进行数字化记录迫在眉睫。
  需注重活态传承
  2014年至今,李军和山东省传统舞蹈抢救性记录工程团队其他成员,没在家过过一个完整的春节。
  “绝大多数民间舞蹈带有‘时令’性质,群众只有在过年时才跳。”李军介绍,为准确、生动又全面地记录下民间舞蹈的生存形态,记录下当下群众对舞蹈的感情,团队利用3年的春节假期,深入城乡基层,用视频记录下民间舞蹈当下的境况。
  这次抢救性记录也让李军的团队收获很大。比如根据民间采风的成果,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修订了民间舞教材,还结合地方文化元素创作了很多新作品。“传统舞蹈是丰富的宝藏,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加以挖掘传承。”李军说。同时他也有遗憾,“由于条件限制,我们无法记录下百年前民间舞蹈的精彩。此外,在进行抢救性记录的过程中,有多位民间老艺人陆续离开了人世。”他说。
  在项阳看来,传统音乐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也是zhongguo当代音乐的根脉。“对山东民歌等传统音乐进行抢救性记录,需要持续不断地做下去,保护好土壤。民众喜欢上山东民歌,自然会增加对齐鲁文化的自信心。”
  项阳同时建议,应注意传统音乐领域的“活曲变死音”现象。“以前艺人创作一个调子,经过广泛传唱,纸面上的‘死音’变成了‘活曲’,形式、内涵得到丰富。现在整理传统音乐,不能‘固化’,要避免‘一刀切’‘墨守成规’的情况,以免把‘活曲’再唱成一成不变的‘死音’。”
  以“双创”意识推动保护研究
  12月22日晚,以“家乡四季”为主题的山东传统音乐舞蹈阶段性保护结果展演在济南市历山剧院举行。
  展演中,“山东三大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用质朴热烈的舞蹈动作和铿锵有力的锣鼓点儿,展示了传统民间艺术的蓬勃生机;民歌联唱《赶牛山》《二妹子》《包楞调》,婉约不失活力地唱出了田埂巷陌的美好生活;此外,取材于山东民间音乐舞蹈元素的三人舞《海阳有个王大娘》、苍山民歌《绣荷包》、男子群舞《闯海人》,也以独特鲜明的地域文化元素,抒发着创作者对民间艺术的赞叹。
  平时喜欢练习舞蹈的济南市民刘晓云全场不时为展演喝彩。“如果不是今天亲眼看,真不知道山东还有这么多民歌和舞蹈。从演员的着装到动作再到歌声,都冒着‘泥土味儿’,这是百姓愿意看的节目。”刘晓云说。
  “dang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zhongguo特色社会zhuyi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领域的‘双创’对保护民间艺术具有积极意义。”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说,从非遗角度来说,山东传统音乐舞蹈的保护任务已从原来的普查、建项目库发展到现在的“深入传承研究”。挖掘民间艺术的内涵,进行重新编排并赋予时代特色,是传统艺术发展好的关键。
  山东省文化馆馆长王衍良表示,山东对民间音乐舞蹈的抢救性记录不会停止。结合既有经验,山东省文化馆将组织专业团队和科研力量,以彰显zhongguo精神为目标,对濒危的民间音乐舞蹈内涵进行再挖掘、再阐发,提炼精华,以现代技术打造民间艺术的“活字典”。苏 锐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