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2007年文娱事件大盘点:被遗忘和被怀念的(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青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5月:陈晓旭去世从此世间无黛玉 
  5月13日晚,陈晓旭在深圳去世。这位性格酷似林黛玉的女子,从此不仅告别了“红楼”,也告别了红尘。我们不愿意承认她是一个好演员,因为她为自己扮演的一个角色付出的代价太大。她的出生仿佛就是为《红楼梦》而来,自她之后,万千黛玉再无颜色。 

  对于为什么要纪念陈晓旭,影视传播学者尹鸿的评论很到位:“陈晓旭创造的人物本身是一种文化符号,而且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我们怀念一个逝去的人很多时候是要找到一个机会来表达一种共同情感、共同记忆,跟她个人的价值没有特别大的关系。” 
  在去世之前,陈晓旭一直为诸多负面新闻所包围,甚至在身后也为“捐款事件”所烦扰,充分体现了娱乐时代的特征:消费名人是第一需求,别管他(她)是活着还是死了。 
  同期重要事件:“当代读者最喜爱的100位华语作家”评选韩寒票数高过苏轼。北京大学教授李零的新书《丧家狗:我读〈论语〉》引争议。 
  6月:红楼选秀无言的结局 
  历时10个月的“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本月结束。作为一项大工程,新版《红楼梦》成功地将艺术、娱乐、商业、炒作等融为一体,赢得了所有重拍剧都无法比拟的关注和关心,“共同创造了大众文化的新的文本”。对于“红楼梦中人”包括新版《红楼梦》,人们其实还是不愿意将其看作一场娱乐狂欢,不忍心围绕这部古典名著发生的行为到最后搞得一地鸡毛。但结果不如人们所愿,新版《红楼梦》最终还是搞得一地鸡毛了。 
  我们要娱乐过程的丰富多彩,也要娱乐结果的相对公正。但事实上,作为娱乐行为,选秀活动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绝对规范的标准。虽然对各类评选的结果不信任,但观众少有较真儿到非得弄明白事情原委的地步。但遗憾的是,包括“红楼梦中人”在内,2007年的选秀活动都不能够做到善始善终。2007年,选秀活动在zhongguo提前走进了黄昏时代。 
  同期重要事件: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逝世。打工诗人郑小琼获“人民文学奖”。 
  7月:zhongguo文学“垃圾场论”起风波 
  本月,文化批评家朱大可在接受《财经时报》访谈时称,“zhongguo文坛是空心化的,它已经荣升为一个庞大的垃圾场。”在批评zhongguo当代文学找不到突破口的时候,朱大可对zhongguo文坛的“垃圾场”评价,再次触动了当代文学敏感的神经。“死了”也好,“垃圾”也好,只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述方式,无所谓哪种更夸张或更贴切,其目标所指,都是文坛和文学的病灶。当代zhongguo文学的麻木,已经到了不用重磅zhadan不足以引来震动的地步。长期以来文坛满足于圈子内互相吹捧和自娱自乐,缺乏自省能力。读者失望,舆论批评,甚至国外的汉学家都敏锐地指出了zhongguo当代文学的麻痹症状。 
  “垃圾”和“垃圾场”的评语已经达到了揭示文学痼疾和文坛重症的目的,到了批评的极限。如何让zhongguo作家写出好作品,批评家和研究者是给不出具体的标准答案的,重建文学兴盛景象和架构文坛新秩序,有赖于zhongguo作家的集体突围。 
  同期重要事件:徐静蕾博客点击过亿。《读书》杂志主编换人。 
  8月:电影大师时代的终结 
  三位世界级电影大师(台湾的杨德昌、瑞典的伯格曼、意大利的安东尼奥尼)的去世,在电影圈和媒体圈引起广泛关注。对大师的怀念永远令人感动,阅读报纸上那些深情的文字,无法不为之动容。纪念文字勾起了人们对记忆里美好影像的回忆,从而对这些影像的制造者,油然而生一份感激之情。 
  对于三位导演的纪念,是精英媒体的纪念,是小众群体的纪念。与少数精英媒体以几个版面作报道相比,一些市民媒体最多只给了一条几百字消息那么大的版面,这说明被电影迷倍加推崇的这几位大导演,在大众心目中的知名度和号召力是多么无力。 
  一个属于理想zhuyi、属于批判和创造的时代落下了帷幕,迎来了属于消费zhuyi和感官享受的时代。 
  同期重要事件:重庆卫视《第一次心动》被停播。首都师大讲师檀作文出书称李白是古惑仔。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