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二月二 龙抬头与古代劳动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3月9日是农历的二月初二,民间称“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二月二,龙抬头”此说和古代天文学有关。zhongguo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春耕节”“农事节”。
二月二在饮食上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扶龙须”,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而吃饺子则叫“吃龙耳”。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二月二”是古代劳动节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的节日,实际上是zhongguo古代的劳动节,各地会演出一些崇尚劳动的节目。
“传说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的这个时候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亲耕。”宋朝的时候,“二月二”被指定为百花生日;到元朝时称为“踏青节”,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明、清时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
二月二节俗,意在提醒人们体察自然的萌动,敬畏自然,体贴生灵。比如此时的敬畏龙王,并非是逢旱逢涝,出于直接的功利性目的而有所祈求什么,而是表现为对于抽象之龙的体贴与呵护,甚至以龙自喻。
农历二月初一称“中和节”,是太阳的生日,许多老百姓会在这一天祭祀太阳,并把春节时的节日装饰物摘下来,面对太阳烧掉,意味着进入新的一年。紧接着的二月初二,民间保留的习俗更多,比如“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这一天民间饮食还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
二月二节俗
各地二月二节俗内容十分丰富,按其性质可以分为活动和禁忌两大类。活动主要有祭龙、引龙、打囤、驱虫、剃头、逆女归宁以及诸多食俗等,禁忌主要有停女工、晨忌挑水等。
引龙,也叫“领龙”、“引钱龙”等,在我国北方地区较为常见,主要做法是将灰或谷糠撒在地上,蜿蜒成龙形,一般是从井旁、河边开始,至家结束。打囤又叫“打灰囤”、“围仓”、“画仓”、“填仓”、“打露囤”等,一般是在庭院中撒草木灰,拼成仓囤形的图案,预兆囤高粮满,丰年在望。在人们的心目中,打灰囤还有驱避虫害之效,所谓“二月二,围墙根儿,蝎子蚰蜒不上身”。这一仪式一旦到了孩子手中,就被赋予了游戏意味。在山东东明,初二日天黑前,孩子们都纷纷掏灰,把家里所有的墙根都撒上灰(“围墙根儿”)。他们一面撒一面唱,小女孩唱:“围、围墙根,蝎子出来光蜇小厮,不蜇小妮。”小男孩唱:“围、围墙根,蝎子出来不蜇小厮,光蜇小妮。”彼此嬉闹吵嚷一番,满院春意盎然。
驱虫活动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二月二在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前后,此时各种昆虫包括du虫的活动开始频繁,为了避免du虫的伤害,人们举行一些含有驱虫意味的活动。如用棍棒、扫帚或者鞋子敲打梁头、墙壁、门户、床炕等,以避蛇蝎、蚰蜒、老鼠等虫物。通常还要念吟唱歌谣,如“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天津)、“二月二,敲瓢碴,十窝老鼠九个瞎。”(江苏)
二月二日既然是“龙抬头”之时,许多食品就与龙牵扯在一起。北京一带,这天多食用春饼,叫做“吃龙鳞”,比较讲究的还食用时搭配“合菜”。合菜是将瘦肉丝与菠菜、豆芽菜、蒜黄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时将春饼一分为二,抹上甜面酱,配上大葱,再夹上合菜,卷成筒状而食。此外,北方地区还时兴食用面条、水饺等,而且各地都有一个特别的说法,如食用面条叫“吃龙须”(吉林)、“挑龙头”(河北),吃水饺叫“吃龙耳”(吉林)、“吃龙角”(河北)、“按龙眼”(内蒙古)、“吃龙牙”(北京)等。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