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陕南片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3月17日,记者沿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政府办公楼而上,所见墙皮已斑驳剥落。五楼会议室中悬挂的陕西省“陕南片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仪式”横幅显示,普查前的动员会将在这间陈设简单的会议室举行。16:00整,49名着深蓝色统一制服的文物普查队员准时来到会场。动员会程序简单,时间不长,此次文物普查的重要性――“是zhongguo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重视”――被多位发言的嘉宾多次强调。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句著名的古语被作为普查队的队训,队员们嘹亮的宣读声,萦绕在整个县政府的大楼上。 “这一时刻是庄严的。”队员们都有些激动。他们将用自己的双手,在这次普查中,让陕西那些沉睡于人们记忆中的文物,重现于世人。
  试点普查新发现文物点居多
  全国文物田野普查全面展开
  次日清早,49名队员分为12组,分赴石泉县各乡镇进行普查,这意味着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普查全面展开。据陕西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周魁英介绍,普查采取“省地联合组队,逐县普查”的方式,同时要求野外到达率和调查区域覆盖率达到100%。“预计在今年年底前,要完成陕西省50%的田野普查任务。” 
  该省去年已在渭南市三原、蒲城两县开展文物普查的试点工作。普查试点所得数据表明,三原县复查文物点114处,新发现文物点176处;蒲城县复查文物点166处,新发现文物点256处。在蒲城县发现的睦王河仰韶文化遗址、唐光陵下宫遗址等,均为重要发现。“从试点获得的数据来看,新发现的文物点远远超过复查文物点。”周魁英说。
  据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长李培松介绍,zhongguo其他省份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也都是新发现的文物多于复查文物。例如成都双流县华阳片区12个镇在文物普查试点中共发现新文物点173处,复核文物点21处。“如今,全国文物普查刚转入田野调查阶段,应该还会有更多的新发现文物点。”李培松说。
  在李培松看来,这是预料之中的情况:“zhongguo这次开展的文物普查,距上次全国性文物普查已有二十多年之久。关键是此次文物普查的‘文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扩大了。”2005年底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zhongguo第一次在国务院的文件中使用了“文化遗产”一词。从“文物”到“文化遗产”,所保护的对象和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
  李培松进一步解释说,比如此次文物普查在地域上,不仅有地上、地下,还包括内河和领海的水下不可移动文物;在类别上,乡土建筑、工业遗产、文化线路等过去被忽略的项目都在普查之列。
  不让文物在被遗忘中消失
  预计2011年公布普查文物名录
  在石康县普查首日的中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科研工作部部长李岗便接到电话:“石泉县中池乡中心村新发现一座花屋,初步判定为清代。”正在陕西视察普查工作的省文物局有关专家放下饭碗,便直奔普查现场。
  这是由陕西省商洛市博物馆馆长王昌富带队的普查组发现的。王昌富在现场正和陕西省古建所的同志商讨如何开展下一步工作。他介绍说,“花屋”是当地人对大户人家好房子的俗称。这座“花屋”为一院一井一庭两厢结构,现存两进。在此居住的老奶奶很大方地让大家参观她的屋子。“住这儿的不止她一户。”王昌富说。在无人居住的大屋中,马蜂成群,横冲直撞。幸好普查队员已经掌握了和它们的“相处之道”,普查任务才能顺利完成。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在明说,屋主曾外出经商,他的墓现在还在屋后的山坡上,“门楼面河背山,门前应该有路,路沿河走。”如今,站在门楼前,还可从门楼上那些色泽鲜艳清晰的残存壁画中窥见其往日的模样。那条见证了这屋子变迁的河,仍流淌在屋前,路却已然不存了。
  这座民居在上次普查中未被发现,这次被普查队员拾掇而起,被定位为此次普查的新发现文物。这一刻,这座已经悄然淡出人们记忆的老屋,又闯入了大家的视线。据介绍,相关文保单位拟申请该建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花屋这类在当地人的记忆中已逐渐模糊的“文物”,借此次普查,又重现于世人面前。对它们的保护问题,李培松表示:“在经过田野调查和室内汇总、复查后,预计在2011年将正式向社会公布此次普查的文物名录。名录一旦公布,就受到保护。”
  普查不止于摸清家底
  存于其中的历史记忆更要留住
  摸清zhongguo这个文物大国的家底,是此次文物普查的直接目标。但对距上次文物普查二十多年之后的此次普查,人们心中的期望值,早已不止于此。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黄龙溪镇大河村的陈家水碾也是此次普查新发现的文物,村民告诉我们,“听村里的老人说,这些水碾是清代的。” 
  今年41岁的村民梁龙仍然记得这里曾经的繁华――“我小时候,这里附近还有油厂,很多大船来往,是一个农副产品加工区。上至成都,下至乐山,这里都很有名。”梁龙一边回忆,一边指着目前保存较完好的两个水碾说:“这小碾子用来碾面,大碾子用来碾菜籽油。”
  后来随着交通便利,水碾逐渐被淘汰了。虽然现存的两台水碾已被用于开发旅游,农家乐也吸引了不少游客。但梁龙还是“很向往以前的生活,那时到了晚上,村子里来这里乘凉的、玩的,有很多人,非常热闹。现在村里的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这里很冷清。”
  这些水碾的实际功用如今已不重要,如它们一类的文物在普查工作中被发现,同时被唤起、提醒的,还有看过、听过甚至摸过、用过它们的人们心中的记忆。这正如同行的文物专家的感慨:水碾不用了,往来的大船也不见了,“但人们心中记忆的痕迹却又被摸索出来了,这和保护这些水碾同样重要。”
  专门从事古建研究的高级工程师朱翠华的说法更明确。她对仍居住在四川双流县华阳镇香山村中祖上留下的,在此次普查新发现的清中期农家四合院中的漆家后人说:“这座院落不仅仅是祖宗留给你们的,还是我们四川的,更是中华民族的。”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