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全球知名艺术院校校长将云集杭州(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zhongguo美院象山校区教学楼 


  自1928年春“国立艺术院”成立,zhongguo美术学院已走过80个春秋。昨天,zhongguo美院正式发布80周年校庆方案:4月6日—9日将举办“学院的力量———zhongguo美术学院新时期30年发展文献展”、“国际当代艺术教育与传播峰会”等一系列活动。 
  “学院的力量———zhongguo美术学院新时期30年发展文献展”是此次校庆活动的亮点,展览将以改革开放30年为主线、以4任院长为分界点:莫朴任院长时期(1978—1983)的“拨乱反正、百废俱兴”阶段;肖峰任期(1983—1996)的“风云际会、革旧鼎新”阶段;潘公凯任期(1996—2001)的“熔铸历史、两端深入”阶段;许江任期(2001—2008)的“多元互动、强势拓展”阶段。
  在校庆期间,还将举行“国际当代艺术教育与传播峰会”,就“境遇与策略:多元文化语境与学院的知识基础”、“教育即传播:媒体时代的视觉文化转向”进行讨论。俄罗斯国立列宾美术学院院长艾伯尔·哈特金、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院长亨利·克劳德·科索、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院长葛塔诺·卡斯戴利等近30所全球知名美术院校校长,以及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鲁迅美术学院院长韦尔申等将与会。此外,还将举办“‘艺术春天’———zhongguo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群展”,“千秋甲骨·浙江甲骨文学会成立展”等,并邀请黄永砯、徐冰、吴山专、张培力等40余位知名艺术家合作“四季———zhongguo第三届媒体艺术节”,通过春—风之剧场、夏—互动乐园、秋—往事游街、冬—无声影像,展现国内媒体艺术最高水平。
  “我们将通过历史文献、图片、影像等资料,梳理文革后30年美院的历史和学术脉络,以便在zhongguo当代艺术史的背景下,重新思考学院的历史意义和发展方向”。zhongguo美院院长许江表示。 



zhongguo美院院长 许江     李震宇 CFP资料 


  ◇早报专访zhongguo美院院长
  许江:面对数字潮流,艺术要“有所不为”
  早报记者(下称早报):梳理zhongguo美院30年来的历史,让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许江:记忆犹新的,是1979年学院集中全年经费的10%,购买了9万元的国外美术画册、图书等资料。那个时代图书太少,这批资料不外借,以展览的方式供师生浏览,每天每本书翻一页,历时月余。
  这个展览不仅吸引了在校生,还有国内众多艺术青年。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凡·高、勃纳德、马蒂斯等大师的作品,每天都拿小画册去临摹。这批资料让学校的艺术教学蓦然置入国际视野中,置入中西文化互动激荡的格局中,明确了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影响了zhongguo当代艺术的创作进程。
  早报:您认为目前艺术面临最大的危机是什么?
  许江:艺术发展到今天已不仅仅面临样式化危机,而面临着被虚拟化的图像湮没。我近年去国外很多著名艺术院校访问,几乎看不到画架了,国内也有这样的趋势。艺术家干什么去了?都搞Video去了。随着数字技术发展,以电子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艺术潮流勃兴。在这股潮流面前,国画、油画、雕塑等都是传统的,大有被取代之虞。虚拟图像的无限繁殖、泛滥,已使图像成为表象,横亘在我们和世界之间,人们对事物的艺术感觉力在下降。
  早报:您如何看待这种危机?
  许江:我觉得中西传统艺术、新媒体艺术都要“和而不同”地发展。在数字潮流面前,艺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我在思考,美术作为空间艺术,也许可以尝试另一些方式,如展览、互动的方式,但面对大众文化需求,每个有责任感的艺术家都应思考如何面对大众,把美术包含的东西传递给大众。
  早报:摆脱危机如何体现在您的治校方针上?
  许江:我们正在建立独具特色的“人形”学科构架:以美术史论为心脏、以zhongguo画和书法为头脑、以油画和版画为左膀右臂、以雕塑和新媒体为迈动的双腿、以综合艺术联通四肢躯干。同时,将造型艺术创作的多元追求作为联系这个生命整体的脉络。
  早报:您如何看待新媒体教学?
  许江:对新媒体艺术要有积极的反应,不过不是简单模仿,而是让它有深厚的文化、思想内涵,深刻反映当代zhongguo人的精气神。学校准备投资数百万元,建设新媒体艺术创作和教学平台,包括摄影、录像、动画、工作站等。但最关键的是从事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传统艺术,比如从大一开始学书法、国学等,增强艺术底蕴。 
  记者观察
  复兴公园里的“艺术广播体操”
  早报记者 徐佳和
  近日,在地处闹市的复兴公园,记者应邀目睹了一场行为艺术,表演者为行为艺术家苍鑫与由证大美术馆“招募”的六十位志愿者,苍鑫带领着“志愿者”在钱柜KTV门前的空地上做一套自编的苍氏体操———分为“卧倒”和“起身”两个部分,“卧倒”包括五个动作:跨上左脚(或右脚)、弯腰两手撑地、单腿退后、全身着地、伸开双臂,呈五体投地状。然后,起身,伸开双臂。苍鑫本人在做体操最后一个动作时,会紧接着用“舌尖点地”,这一动作是苍氏表演的标志。当然,这一动作不强求参与者真要将湿漉漉的舌尖点上布满灰尘的地面。
  证大的两位负责人担任了喊口令的重任,还有三架摄像机为此作忠实的记录。六十位志愿者显然并非艺术爱好者,而是受雇而来的外来务工者,大多都是首次上镜头,大部分人都特意穿上了平时最好的衣服,孰料这样的郑重其事却是要趴在地上给崭新的衣服染上一身污垢。现场不断有人笑场,只有苍鑫不苟言笑地执行着领操任务。苍氏体操训练一个小时,表演一个小时,从复兴公园的西北角行进到公园的东南角,距离约300米。
  行为艺术应该是一个主体的有意识的审美。但记者看了半天,所能想象到的意义就是某种跪拜仪式的模仿。但据说,这套体操的灵感发源于现在流行于各大美容院每天服务员都要排队做操喊口令的情景。
  从水滴、火焰到天安门、夫子庙,从zhongguo紫禁城到古罗马竞技场,从雕塑到人,苍鑫素以舌尖舔物体的萨满仪式般的行为艺术著称,以此形式完成与人、与物的精神交流。但如果那些有点模糊的概念诠释还多少有点作品的仪式感和隆重感,这次的广播操已经完全无法让人理解意义所在,稀稀拉拉的“志愿者”甚至没有穿上整齐划一的制服———制服会增加成本。也许艺术跟成本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粗制滥造的行为艺术已经使类似的“艺术”成为打着艺术旗号的伪艺术闹剧。
  行为艺术的本质也许就是对习以为常的行为意义不断进行拆构和消解。也许苍鑫要强调的就是把舌头从味觉的操控下解放出来,正像张洹要把躯体从享乐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作为“艺术介入366”中的一个项目,这个作品也让人思考,当艺术展览需要海量作品来填充时,策展人将如何把握准入的标准。 
  域外传真
  巨石阵是铜器时代疗养中心?
  梦喆 编译
  3月31日,对英国著名史前遗迹巨石阵的新一轮挖掘工作开始。这次挖掘是近40年来的首次挖掘,挖掘将持续至4月11日。挖掘旨在揭开有关巨石阵用途的谜团,进一步证实之前提出的“铜器时代疗养中心”的猜想。
  巨石阵位于距伦敦130公里处的索尔兹伯里。几十块巨石形成一个大圆圈,有的巨石高达6米,每块重数十至数百吨。据考,约4500年前,工程开始动工,历经数百年才大致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这次挖掘所凿开的沟渠约3.5米长,1米深,考古学家期望能找到建造巨石阵第一层石圈的基石,也希望找到足够的有机物质,包括花粉粒、蜗牛壳或者建造者的工具残留。负责挖掘工作的博恩茅斯大学巨石阵专家蒂莫西·达维尔和文物收藏家协会会长杰弗里·温赖特表示,一旦掌握了这些证据,他们就能进一步确定巨石阵建造的具体年代。
  找寻能解开巨石阵用途之谜的证据是这次挖掘工作的重头戏。对于巨石阵的用途,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达维尔和温赖特就把解开这一谜团的希望寄托于青石。它们来源于南威尔士的普莱斯利山,是巨石阵中第一批被竖立起来的大石块。而后,几乎在巨石阵建造的每个阶段,都能发现青石的踪影。温赖特说:“挖掘工作将确定青石的运抵时间以及为何要千里迢迢将青石运送至153英里之外的索尔兹伯里平原的原因,从而揭开困扰大量专家的谜团———巨石阵的真正用途。”
  研究显示,重量估计为5吨的大青石可能先从南威尔士的普莱斯利山运至海洋,飘过艾芬河,抵达索尔兹伯里平原。同时,达维尔和温赖特相信,青石具有神秘的治疗功效,因此用大量青石建造的巨石阵很可能作为疗养中心而存在。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