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上海挖掘乡间丰富文化资源创建“特色文化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文汇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乡间的农村文化建设不能靠上级单位“送”下来,而是要在农村生活的土壤中自己“长”出来。嘉定徐行村在“特色文化村”创建试点中,积极挖掘传统草编、武术、放风筝等乡间原有的丰富民间文化资源,激发农民自身的积极性,把农村文化建设融入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为市郊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新视角和有益借鉴。 

    徐行村是嘉定区委、区政府确定的“特色文化村”创建试点。随着市郊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在大幅度提升,在市郊农民就业、医疗、入学、社会保障等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关注“文化民生”成了新农村建设的新热点。以往提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是搞些“文化下乡”之类的由上朝下的支持,如送戏、送书、送电影之类。但是文化毕竟不能天天“送”,挖掘乡间民间民俗文化已有的丰富资源,加以抢救整理扶持引导,让农村文化建设扎根在农村居民的悠久传统和日常生活之中,由“下乡送文化”模式转变成根据农村实际“种”文化,正渐渐成为市郊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市郊农村本来就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产品和活动。以徐行村为例,名声最大的当属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徐行草编”。“徐行草编”早在唐朝就已是贡品,而申报书中确定的传承人也正是徐行村的村民。徐行的武术也很有名,新zhongguo成立后,徐行曾作为挑选专职警卫人员的人才基地。徐行村的风筝队虽然只有10多年历史,但经常组织活动,参加者甚众,远近闻名。结合“特色文化村”的创建,徐行村把农村的艺人巧匠们组织起来,加以引导扶助支持,排出“天天有”、“周周有”、“月月有”的“文化活动排片表”,保证乡村文化团队的稳定和文化活动的连续持久,使民间文化活动的规模扩大,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得以充实。新拟的“文化活动排片表”有丰富的内容:建立读书读报固定场地、提供室内电影放映场所、推进村民晨练活动,是村里“天天有”的活动安排;组织传承传统草编艺术、组织放飞风筝、组织“江南丝竹”等文艺爱好者沙龙等,是“周周有”的定期活动;乒乓球赛、练功十八法比赛、百姓说唱团专场演出、农村特色游戏比赛、草编大赛、奥运知识竞赛等,是“月月有”的大型活动。 

    在从“送文化”到“培育文化”的转变中,上海嘉定区和徐行镇的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引导扶助支持工作,如积极推动“徐行草编”申报国家级重点项目,成立徐行草编协会,建立陈列室,建立草编工作室,开设草编培训班,举办草编展览,甚至在镇内中小学和成人教育中心开设草编艺术专修课,使优秀的民间艺术重新红火,后继有人。各社区文化中心所配备的指导员、体育指导员和文艺骨干队伍日趋规模化,服务项目涉及戏曲、舞蹈、武术、草编、书画等广受青睐的内容。社区文化中心与嘉定武术学校联合组建“武术舞蹈队”,形式新颖,在中华武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舞蹈的表现力,成为徐行特色文化的新亮点。鉴于外来人口不断增加的特点,徐行村在注重本地文化建设的同时,也细心考虑到外地来沪人员群体的文化需求,如培育“异乡青年文化沙龙”等,吸引异乡人员也参与到“特色文化”创建中来。 

    据了解,上海郊区近年正悄悄兴起“民间文化热”:不少古老的“民间文化”项目正在悄悄“复活”,如“江南丝竹”、“松江顾绣”、“嘉定竹刻”已被列入国务院去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松江顾绣”、“青浦田山歌”、“嘉定竹刻”、“南汇锣鼓书”等一批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项目,则已被列入上海市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名单。民间优秀乡土文化往往是在农民日常生活中繁衍生长的,只有通过当代居民的文化活动,真正理解把握这些民间文化艺术的“内核”,才能使之“复活”和发展创新。嘉定徐行村“特色文化村”的试点尝试,正成为沪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典范。(记者薄小波)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