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一窝蜂重拍文学名著只是浪费资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红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斥资亿元的“红楼梦故事”系列电影开始启动了。这个系列电影分三期工程(真是奇了怪了,电影也搞起工程来了)。第一期工程拟拍10部,打头阵的首部电影是《红楼二尤》。

当下《红楼梦》成了一些影视人的抢手货,纷纷抢着拍。李少红版的电视剧《红楼梦》已开拍一个多月,胡玫版的电影《红楼梦》正在有条不紊地运作之中,如今又冒出一个“红楼梦经典故事系列电影项目”。不知往后还会多出个什么来。

对这一窝蜂地追逐一个题材的怪现象,《红楼二尤》的编剧、红学家孙玉明作了这番解释:“最近很多人一窝蜂地把《红楼梦》搬出来,这件事本身没什么不好。由于深奥的文学内涵,《红楼梦》在国外的普及度远不及其他三大名著,大家不约而同地想用通俗的表现手法把《红楼梦》搬上荧屏、银幕,实际上有一个更深刻的含义,就是要把《红楼梦》送出国门,让更多的人了解zhongguo的这一文化瑰宝。”(见2008年6月30日《北京日报》)

哦,原来如此。如今一窝蜂地拍《红楼梦》是有着深刻的含义,即为了将《红楼梦》送出国门,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这一文化瑰宝。虽然话是这么说,但是我依然有些疑惑。

说《红楼梦》在国外的普及程度远不及《三国演义》等三大名著,不知依据何在。不过,孙编剧是红学专家,其说法大概是没有什么差错的。但是《三国演义》等三大名著在国外的普及并非用了这样一窝蜂地抢拍影视作品的方法啊。再说一窝蜂地重拍一部小说就能够将其深奥的文化内涵准确而淋漓至尽地表达出来吗?文学的普及是靠不了人海战术的。

用通俗的手法把《红楼梦》搬上荧屏、银幕,其实早已有之。1944年卜万苍导演就把《红楼梦》搬上了银幕。198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耗时5年拍摄出长达6部8集735分钟的电影《红楼梦》。除了大陆导演把《红楼梦》搬上银幕外,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都拍过电影《红楼梦》。电视剧也有,1987年王扶林就导演了被誉为“经典”的电视剧之作《红楼梦》。除了影视作品的《红楼梦》,还有京剧、越剧、昆剧、评剧、豫剧等《红楼梦》。这些戏剧版的《红楼梦》大都搬上了银幕,即便没有搬上银幕的也广泛地(包括走出国门)演出过。按照孙红学家的说法,这是可以把《红楼梦》很好地普及到国外的。然而,在孙红学家看来是没有做到的。既然如此之多的影视、戏剧《红楼梦》都没有把它送出国门,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一文化瑰宝,那么现在一窝蜂地重新拍摄就能够在国外普及《红楼梦》吗?难道像孙编剧,还有重拍的那些导演,在文学修养、艺术素养以及对《红楼梦》的把握上都远远地胜过先前的编剧和导演?

坦率地说,我还没有听说过见到过哪一个国家的影视人用一窝蜂地重拍同一部小说的办法来普及经典名著的。法国、英国、俄罗斯、日本等国,他们有吗?《巴黎圣母院》这部经典名著,我国观众就只看到过一部同名的电影。可是小说《巴黎圣母院》在我国并不陌生。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巴黎圣母院》的文化内涵没有我们的《红楼梦》深奥?

据孙红学家介绍,第一期工程的《红楼梦》主要是拍司棋、鸳鸯、彩云等小人物,让这些小人物成为电影的主人公。这就让人搞不明白了,既是普及《红楼梦》,那么文化内涵深奥的《红楼梦》,其主题、艺术魅力等体现在司棋等小人物身上?拍成这样的系列《红楼梦》就能将《红楼梦》普及到国外?

作为红学家的孙玉明先生,自然要迫切地希望将《红楼梦》普及到国外,让国外人人都知道《红楼梦》。不过,红学家的孙先生还是静下心来,用科学的态度,采取实在而有效的普及办法。如果非要说将浪费资源的重拍之风说成是为了将《红楼梦》普及到国外,那就有点睁着眼睛说瞎话地胡乱拔高了。既然是红学家,是做学问的专家,就得实事求是。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