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善款到账率仅7%“诺而不捐”早成慈善潜规则(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青年周末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业内人士:国外捐款持续时间长,很常见 
  当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无论于商务部而言,还是于涉事企业而言,似乎“捐款门”的风波都可以告一段落。剩下的,无非是一个“等”字。 
  继部分媒体和网民的一阵“穷追猛打”之后,开始有缓和的声音出现,诸如《对“未到位捐款”多等几天再说》的评论也逐渐出炉。
  但一个“等”字似乎让问题又回到了“捐款门”风波的起点。事实上,回溯这起风波始末,最初从商务部的“捐款捐物表”里看出问题的媒体不是没有等,恰恰是等了将近一个月后,才有了《灾区捐款到位与否检验企业承诺》的报道。
  换而言之,“捐款门”风波细究下去,问题就出在,再等多长时间算是合理的等?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和港澳台企业是否由于其文化背景的特质,其捐款流程本就比较耗时?当外企自己所在国发生重大灾难时,他们的捐款速度是否也像在zhongguo一样,需要一个“等”字?
  zhongguo社会工作协会儿童希望基金会工作部主任张雯同时也是国际儿童希望基金会副总裁,有多年从事国际慈善事业的经验。
  本报记者拨通她的电话时,她正忙着跟别人交待工作。一声“稍等”后,张雯理了理思路,跟记者说了起来。
  “其实在国外,捐款时间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是很常见的情况。一般,国外企业会把每月收入的一部分拿出来做慈善,会跟慈善机构签订协议,比如说‘我要捐一百万,每个月给你十万,我给你多少多少钱的时候,你给我做完什么事’,这些都要在合同里写明的。因为慈善机构做项目也不是一次就把全部款项用完。”
  至于诺而不捐的情况,张雯称在美国做慈善多年,从未听说过有此类情况。“国外的慈善项目都是按阶段进行的,如果捐助企业中途不拿钱出来,这项目就很难做下去了,对企业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
  当重大灾难突发时,国外企业的捐款反应如何?会不会也出现捐款的“三年计划”或更长期的计划呢?
  张雯以美国“9.11”为例解释说:“他们反应非常快。美国的慈善机构都很专业、分工明确,灾难一旦发生,他们看到属于自己份内能做的,肯定马上行动。但要说到企业捐款问题,要看捐款的性质。如果是一次性捐款,那一般就是马上到账。如果属于长期计划,企业会在捐款前跟慈善机构说清楚,比如要分几次捐,一次捐多少,这些钱用来干什么,几乎没有企业捐到一半就不捐的。”
  ■慈善媒体人:“捐款门”说明外企反应滞后
  随后,当记者采访另一位对慈善业内幕多有接触的资深人士、《慈善家》杂志社社长王立伟时,他的回答与张雯相似:“外企捐款的过程是要比zhongguo国内的复杂些。外企是有一定程序要走的,他们要申请、做预算、做报告。”
  尽管王立伟认为外企不会出现“诺而不捐”的情况,可他却着重向记者指出,之所以十余家大型外企身陷“捐款门”,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外企对zhongguo慈善环境的“水土不服”。
  “这些外企没意识到这次地震捐款的严重性,他们反应滞后,公关意识不够强。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时候应该多做贡献,可以让zhongguo人民牢牢地记住你。这其实说明外企也挺官僚zhuyi的。”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