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汽笛声响 上海双年展昨日开幕(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早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早报记者 马俊 




  两台摇臂摄像机架设在上海美术馆的门前,还有一些游动摄像机位在现场来回穿梭。上海双年展——一个当代艺术大展的开幕式,在主流电视媒体上延时直播。这几乎开创了一个历史。艺术,终于获得了娱乐工业、电影产业一般的待遇。
  学术的双年展,和通俗的双年展,在“快城快客”的名义下胜利会师。火车汽笛因此长鸣,人潮汹涌。上海美术馆的门前,如同一座春运期间的火车站月台。
  “快城快客”,这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本土背景是三十年来zhongguo规模宏大的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以及因此产生的诸多问题、暴露的很多疼痛。这让我们想起,大多数的zhongguo人不在乡村、不在城市,他们在路上。在世界的背景中,文化的交流文明的碰撞同时进行,世界政经呈现出微妙而心态各异的对流。
  这是一个可以铺展,也可以集中起来的主题。而双年展的主题要落向地面,还是要看艺术作品。在双年展延续至今的数次新闻发布会和布展过程中,很多作品已经让大家耳熟能详。爬上钟楼的大蚂蚁,停在美术馆前的老火车,明星艺术家创新的恐龙群……这些作品的好坏判断没有统一标准,就像整个zhongguo当代艺术一样。但至少在今天,它们不是个体,而是要被放置在双年展的整体框架之下。
  对双年展进行一番学术上的解读,其实已经没有必要。在语言逻辑的游戏中,那等于在重复策展人的序言。但也许可以从双年展中归纳出一些特点,这些特点的划分,并不严谨也不学术。就像双年展一样,学术可以从策展文章中去总结,而作品则可以通俗娱乐。
  既然如此,何妨用更轻松更调侃的心态去看待双年展。
  Ⅰ
  梦想广场
  一楼,针对人民广场的历史变迁进行调研,形成与主题相关的作品。
  展览的第一部分将邀请约二十名艺术家以人民广场作为思考及创作的起点。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媒材可以丰富多样,可以结合美术馆馆内和馆外的展示。
  在馆内P楼展厅,将设置一个关于人民广场自十九世纪末以来历史变迁的展览。展品包括照片、规划图纸、影视资料以及其他相关素材,甚至再现文学、戏剧和其他艺术作品中对人民广场的描述。
  Ⅱ
  迁徙家园
  二楼,三个个展,呈现紧扣主题的大型作品。
  展览主体的第二部分由三个个展组成,集中展示三位正处于事业顶峰艺术家的作品。这个十分独特的做法有别于许多其他双年展的惯常做法,它们往往选取大量主题不甚鲜明的艺术作品。
  Ⅲ
  移居年代
  三楼,展示世界各地城市与移民文化的关系。
  这里将放置约二十名艺术家的作品(预先创作而非现场创作的作品),它们紧扣展览的主题,但运用非上海的素材。他们可以探讨南亚、欧洲或美洲等世界各地人口迁移融合的问题。
  Ⅳ
  记忆码头
  机场、火车站等人群实现空间转换的场所。
  根据本届上海双年展所选取的立足点人民广场的历史和现实特点,本次展览的展场设计将尽可能突显上海美术馆建筑原有的结构和特征。另外,作为上海美术馆主体展览的延伸,艺术作品将在机场、火车站、轮船码头、车站和地铁等公共空间展示,因为这些空间是人口流转的中心。在这些场所,可采用互动性强、灵活流动的展示方式揭示人口迁徙的社会现实。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