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沉睡近千年古窑群现身于都 资金短缺成保护难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信息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于都县博物馆工作人员近日在该县发现一处方圆占地面积约3公里的唐宋时期古窑址群,共有99座古窑遗址。经文物专家现场勘察,这是目前赣州发现的最大唐宋窑址群,距今已有千年之久,也为研究赣州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记者11日赶赴现场进行了探秘。   

 
出土的瓷器碎片
 
发现:馒头状“古墓”实为古窑

    11日,记者在于都县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现场。窑址群位于距离于都县城约5公里的贡江镇上窑村,窑址濒临梅江河,在南北长约3公里、宽约1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大大小小的馒头状小山包。

    “经过半个多月的抢救性发掘,已有30多座窑址底部显露出来。”于都县博物馆副研究员姚连红向记者介绍,这些呈馒头型的小山包就是唐宋古窑址。而根据史载及当地老一辈村民相传,古时候村里陶瓷业非常红火,鼎盛时有99座窑。记者在一座古窑址前看到,刨开土露出的陶瓷片堆积达6米厚,陶瓷片有罐、钵、壶、瓮等,其中以缸为多。瓷器釉色主要有青褐色、黄褐色、酱褐色等几种。

    起初还以为是古墓群。姚连红告诉记者,部分窑址呈馒头形,四周可依稀看到内部由青砖垒砌而成,呈青灰色。“因为长时间的烧烤,旁边很多砖面上带有光滑、润湿的釉面,砖室外侧则因为长时间烘烤,土壤呈现明显的红色。”她表示,这也是判断它是古窑址的原因,如是墓葬就不会有这些特征。

    专家:古窑址年代应为唐宋时期

    姚连红告诉记者,根据出土的碎片可看出,窑址主要烧造青瓷和陶器,遗存极为丰富,物器品种繁多。而从古窑址出土的宽大青砖来看,它不同于明清时期相对清秀的古砖。也就是说,这应早于明清时期,至少有近千年的历史。

    这些古窑当初是做什么用的?考古人员推断,它应该是当时烧制生活用具的场所。据当地村民称,许多人打井、建房子时都挖出了大量大小不一的古陶片,也曾见到过完整无缺的瓷罐、陶钵等,但却不知是文物。

    根据历史记载,唐代后期,藩镇割据,战争连年,而当时的赣州地处大山长谷,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相对安宁的环境,吸引了许多流民,使唐末五代赣南人口快速增长。赣南陶罐砖瓦的发展史也就是赣南客家的生活史和发展史。

    文物专家称,根据窑址出土的窑具和瓷器本身所显示的工艺特征,可以初步断定古窑址年代应为唐宋时期。而这一时期,正是客家先民大量向南迁移进入赣南的移民高潮时期,这一窑址的发现,可以证明在当时有相当数量的客家先民已经进入了全南北部的黄田江流域,由于人口增加导致对日常陶瓷用具的需求增加,便开始在此地烧造瓷器了。

    保护:资金短缺成保护难题

    据悉,这是目前赣州发现的最大的唐宋古窑址群。如何保护这些遗址呢?姚连红告诉记者,博物馆也希望将这些人类的奇迹保留得尽可能长,但由于保护资金等方面因素而有心无力。目前,对这些唐宋古窑址群只能采取监控性保护。

    她表示,因为县级文物保护资金须有县一级财政自行解决,而一年的保护资金只有20万元左右,对于全县100多处文物保护点来说资金严重短缺,如何摆脱资金严重短缺的困境成为当地文物保护的一道难题。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