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传统文化注入青春活力—昆曲走红上海高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华报业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袅袅婷婷一曲《牡丹亭》,让越来越多二十余岁的大学学子倾倒于500多年历史的昆曲艺术。 
  统计显示,上海昆剧团一年演出八九十场,大学生观众占半数,如此“青春”的观众群在其他传统戏曲的剧场中难觅。古老昆曲似乎觅到了年轻知音。 
  (小标题)《牡丹亭》见证昆曲复苏 
  上海昆剧团近日以《牡丹亭》揭幕“昆曲月月演”活动。首演当日,拥有近千个座位的逸夫舞台,破天荒地加了70多个“加座”。迟到的上海昆剧团团长蔡正仁,也只能坐在走廊中间的一张折叠椅上。 
  负责市场推广的上昆副团长杨碧云称之为“牡丹亭现象”。她指出,近两年来,但凡在大学校园演出《牡丹亭》,往往一票难求。 
  上海知名昆曲社团“同济曲社”的王悦阳记得,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同济大学连演三场,场景如同明星演唱会。“当时,学校里可坐4000人的大礼堂满了,礼堂前面的空地上也坐满了。” 
  复旦大学中文系一位学生表示,她喜欢昆曲《牡丹亭》,不亚于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昆曲之美“更有过之”。 
  古典名剧如同磁石一般吸引当代大学生。不过,上海昆剧团坚持在校园走低价路线也是原因之一。如今,上海许多高校学生可在校园直接购买10元、20元两种昆曲演出门票,看连本大戏的花费,仅相当于在麦当劳吃顿便餐。 
  从1998年开始,上昆送演出进校园已经近十年光景,迄今演遍20多所上海高校。杨碧云说,首次联系校园演出时,对方曾以“昆曲虽然高雅却看不懂”的理由婉言谢绝。但昆剧团并不放弃,以水滴石穿的精神,坚持在校园普及传统文化,每年送演出20余场,终于让昆曲在许多年轻人心中“扎了根”。 
  (小标题)校园昆曲社团蓬蓬勃勃 
  “两三年前,喜欢昆曲会被同学们视为‘老夫子’‘老古董’”。“同济曲社”社长王悦阳认为,昆曲传承的环境正在改变。 
  早在1987年就成立的“同济曲社”,一度面临青黄不接的窘迫局面。可随着昆曲重新走红校园,这家社团已扩张到了100多人的规模,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如今,昆曲走向年轻一族的方式日益多样化,网络就是其中之一。知名昆曲网站“袅晴丝”上,一些年轻的昆曲迷取了“空山鸟语”“樱林花主”“顾曲散人”等充满古典文学韵味的网名,交流看戏听曲的心得。 
  不久前,台湾歌手王力宏将昆曲元素融入嘻哈乐,以一曲《在梅边》风靡了两岸三地。歌词唱道:“他年若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王力宏还邀请上昆优秀青年演员张军同台演出。这意味着,昆曲的音韵、服饰、舞蹈之美,完全可以通过更为时尚的方式展示出来,打动对传统文化日益隔膜的年轻一族。 
  眼下,上海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五六所高校都有戏曲社或昆曲社团,集合了数百名年轻的昆曲戏迷,发展得蓬蓬勃勃。 
  (小标题)昆曲复苏:既要走青春路线,又赖传统文化兴盛 
  昆曲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剧种,并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时曾有个颇为流行的论调,认为昆曲古雅优美,但社会审美和人们生活节奏都已改变,昆曲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它应该恢复古色古香,然后进博物馆“颐养天年”。 
  蔡正仁对此毫不认同:“昆曲不是古董,不能进博物馆,它需要在舞台上鲜活地展示,在昆曲艺人和观众的情感交流中获得滋养。” 
  蔡正仁从昆曲的兴衰史中分明感受到,昆曲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如鸟栖林,如鱼游水,传统文化不消亡则昆曲不消亡。眼下,经济腾飞呼唤中华文化复兴,昆曲和“国学”一样,也面临改良传承的机会。 
  为此,上海昆剧团“三管齐下”,一边整理恢复演出传统昆曲剧目,一边创作排演新剧,一边为昆曲培养“能够把昆曲命脉再延续50年”的新人。目前,上海昆剧团正投资600余万元,排练全本50折的《长生殿》,并计划于明年复排全本《桃花扇》。上昆第三代传人谷好好、张军、沈昳丽等,2006年年底在台湾和北京分别举办了从艺20周年演出,深受好评。 
  蔡正仁说:“昆曲的美恒久不变,昆曲人并未抱残守缺,而是不断求变求新,因此昆曲不老。”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