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60万公里的"丈量" 明长城8851.8千米的背后(4)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一个明长城资源调查队员的手记

◎张守义

东峪位于河北抚宁县和青龙县交界处的燕山山脉腹地,为东西方向的一条峡谷,全长约40余公里,峡谷两侧山峰壁立,山谷之中林木葱茏,人迹罕至,方圆近百平方公里内无现代村庄。其主峰背牛顶海拔956米,一峰兀立、傲视群山。明代长城蜿蜒于山脊之上,多以陡峭的山峰和险峻山脊为天险,山峰和山脊上建有砖石结构的敌台或少量的石砌墙体,其海拔高度多在750-1150米之间,其艰险程度应该说是长城沿线最困难的,要想完成调查任务,就必须在山中宿营。但是,全体队员没有一个人有过野外宿营的经验,陌生的环境,潜在的危险,对于我们这些来自其他地方的调查者来讲,其艰险困难程度可想而知。说实话,如何对这里的长城实施调查我心里很没底。

■留下3名后援以备险情

为了保证此次调查任务的顺利进行,我们仔细研究了背牛顶至乌龙殿段的地形,并于2006年6月22日到抚宁县文保所对该段长城具体情况进行了解,还走访了护林站老职工刘庆金,了解东峪林场情况。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这次调查的每一个过程和细节均作了充分周密的计划和安排,并将方案上报河北省文物局。同时,按照5天的周期,对上山宿营期间所需设备及物资给养作了充分的准备——主要设备有帐篷、睡袋、防潮垫、头灯、水袋、雨衣、打火机、登山绳等;主要给养有压缩饼干、方便面、火腿肠、袋装咸菜、辣椒酱、红星二锅头等;为保证进山队员的人身安全,我们在驻地留下3名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同志为后援,准备一旦遇到险情,立即组织援助。

■进驻东峪当天即被浇了个透湿

2006年6月23日早晨6点半,进驻东峪的计划开始实施,张守义、刘绍辉、张鹏明、张世标、冯琰五人作为头批进山队员乘车向东峪进发,开始了这次未知结果的调查行程。

汽车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行程,将我们送到了此行的起点——抚宁县红亮寺林场护林站。在林场同志的帮助下,我们在距林场十多里的大石窟村请了一位有多年登山经验的老乡为向导。在与留守队员们告别时,大家眼里含着泪花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情景不由让人心底生出一丝悲壮,毕竟谁也没有在山里宿过营,此行前景如何,茫然不知。

我们在向导老李的带领下,每人背着20多公斤的行囊,沿一条南北方向的山谷进入茂林之中,山谷中原有的人行小道已经被树木和杂灌完全遮盖,大部分时间我们是在山沟的乱石间行进。大约三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了密林之中山脊上,在这里见到了我们要找的目标之一——边豁子长城。这是一段块石砌筑的长城,虽然年久失修,但是大部分墙体依然保存得不错,自然坍塌得并不严重,但作为墙体设施的马面和敌台已经坍塌。据向导讲,墙体和墙上设施的破坏均是由1976年唐山大地震造成的。

进入东峪的小路从长城中间穿过,路边的一棵山杏树上结满了绿色的果实,这个发现让大家忘记了疲惫,围着杏树开吃。山杏的苦涩,让大家直咧嘴,但是却缓解了大家的疲劳。简单休整之后,我们立即投入了工作,其中刘绍辉、张世标、冯琰三人对该段石砌长城的墙体、马面、敌台按照规定进行测绘、定位、记录、拍照;张守义、张鹏明二人则在向导的带领下,沿长城向东北方向的密林中进发,寻找长城走向。

下午四点多,该段长城的调查任务将要结束时,天空中突然阴云密布,山谷内雨雾浓浓,远山中传来阵阵雷声,细密的雨珠开始落下,眼见一场“天浴”就要到来。大家迅速冒雨完成任务,返回汇合点,收拾好行李,顶着细雨几乎是一路小跑奔向东峪林场。幸运的是,雨并未下多大,但还是把我们浇了个透湿,这也使刚进山的我们领教了深山老峪中多变的天气。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