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逛上海书展: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文汇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香港著名专栏作家、文化评论学者马家辉在《总有去逛的理由》一书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一个有品质的书展不应一味喧闹,气质不足。也许我们该把目光从10万种书、2.3万入场读者等数字上收回,去关注真正与书有关的东西,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让人文关怀与心经过碰撞,得到真正的着陆。
    
    本报昨日特约多位爱书、迷书、著书的专家,请他们在相对有限的时间里,在这一场“嘉年华”中挑出他们各自心中的最“爱”。
    
    米粒中放豪光的笔力
    
    李欧梵(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人文学科教授)我在美国的时候,看到《战争与和平》的新英文译本,译者是一对夫妇(即理查德·佩维尔和拉尼萨·沃罗孔斯基夫妇),新译本出来之后大受好评。对比年少时的阅读经验,我现时的阅读心态和对人物喜好都有了很大变化,这也就是我近来一直想要重读经典的个人原因。据《战争与和平》的两位译者称,托尔斯泰用的语言其实都很简单;而他对人生的了解却发人深省,那就是米粒之中要放豪光的笔力。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回忆和自省的过程。我当年在台大念的是外文系,因为学习的缘故读了许多经典小说,但现在都忘记了。这次特别高兴,看到上海书展“经典3.0”讲座的菜单,发现王安忆女士也选择重读《战争与和平》,真是不约而同呵!我会在那天专门去现场听王安忆的解读。
    
     好一个“小开本”
    
    孙甘露(上海作家)
    
    上海书展开幕日收获的最爱无疑是上海书店出版社“海上文库”系列最新推出的7种,虽然拙作《今日无事》忝列其中,不足为凭。但是此番重新设计的封面还是令人爱不释手,它甚至被网友誉为“好看得令人发指”。这次书展新推出的7种小开本,其中有世称“香江第一健笔”的林行止先生的《好吃》和被董桥尊称为刘公刘绍铭的《浑家·拙荆·夫人》,亦有海上法语文学翻译家袁筱一畅论译事的《最难的事》和客居沪上的台湾新世代作家张惠菁的《一千年夜宴》等。
    
    林行止、刘绍铭二先生是我仰慕已久的前辈;袁筱一的译作更是常年的案头读物,她翻译的内米洛夫斯基的《法兰西组曲》,亦是近年来被关注和谈论得最多的译作之一;至于毕业于台大历史系后远赴爱丁堡大学历史系深造的张惠菁,出道时即在台湾囊括了几乎所有重要文学奖项,王德威曾撰文评述认为:“张惠菁拼贴都市生活即景,颠倒人物、情节理所当然的关系。生命的浮光掠影与文字符号的交错戏弄,带来不可承受之轻。”
    
    再者就是张修智所著《电影撞新闻:影像中的无冕之王》和张建雄所著《馋游山水》,在内地和港台亦是多有佳评的深思之作。回想此系列已出的多种著作,对未来的期待更多了一分。
    
    满汉全席吃什么
    
    毛尖(书评人)
    
    漫山遍野都是书。满汉全席的场合,我的胃口不由自主地清淡起来。高深的理论读物以后再说,全集啊合集啊恐无法聚焦。“世纪文景”的《认得几个字》就很对味,张大春的这本书,天生是为书展准备的。你在书山书海中与它照面,简直就是“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意思。
    
    貌似举重若轻的作品,常常就是大作家真情流露的时候。所以,读不懂孙甘露的小说,就看他的《今日无事》吧,他在随笔里的眼神不再是“遥远、陌生和昂贵”,甚至,我们发现,他和我们看一样的电影、喜欢同一类食物。欧,那简直是一定的,他也会喜欢《黑色电影》,会喜欢勒卡雷的“史迈利三部曲”。
    
    在书展里,带走一本“头文字黑”,你自己也会觉得有点亨佛莱·鲍嘉的腔调。《潜伏》用《蝴蝶梦》当密码本,你弄本《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夹腋下,你身上的helloki tty气息就被纠正了。这样,拿起费孝通的《文化的生与死》时,你就是郑重的,你就会突然觉得,思想啊理论啊也很好看,于是你重新走一遍展区,等你买下《近代zhongguo史纲》的时候,你简直觉得自己已经发生质变。
    
    这是书展最好的一面。
    
    先锋小说家的感悟
    
    陈子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书展首日,逛世纪出版集团馆,有的爱书人都会面临有限的藏书空间和不断扩充的书籍之间的两难选择。
    
    对当代作家我往往吝啬笔墨,怯于评价,因为对当代文学很少涉猎,不敢乱说。但当我见到先锋小说家孙甘露的《今日无事》时还是被深深吸引住了。对孙甘露,我一直是刮目相看的。读者尽可放心,他的文字用上海话说,就是“清清爽爽”,从不拖泥带水。他的书尤其是近年来的散文集,精致灵动,引人入胜。他二十多年来一直没使我们失望,我相信今后也不会让我们失望。
    
    《今日无事》写外国小说、写电影、写足球、闲话请客、品评“乱来”(毛尖的新著)……既干净利落,又深情款款,像随手写下,信手拈来,其实是精心安排。先锋小说家对文字的不懈追求,在《今日无事》中再次表露无遗。当然也有新的增添,那就是更贴近当下,对当下纷繁的社会人生、复杂的文学艺术更为深入的观察和感悟。这样的好书怎能错过呢?我是该打定主意,把“海上文库”最新的7种捧回家了,反正已深陷书灾之中,尚未没顶,那就再“抢购”一次吧,也算对上海书展作点“贡献”。
    
    通往“神性”的“人性”
    
    李天纲(复旦大学哲学系宗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上海书展首日下午,随人流涌进上海书展。原想慢慢转,结果因挑书太多,不胜负担,其它展馆就只能留待周末再去了。
    
    《与神对话》,是一早就决定要买的。在上海世纪集团的推荐展台上得到,翻阅一过,果然好看。虽然书名有“神”,但它不是一部深奥的书,而是一个凡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并不是想要从这本书中获得什么启示,就是想看看美国人怎样从人性的角度考虑生命的意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己在十多年前的《书城》杂志上推荐过一本《相约星期二》,是《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也是用信仰来励志的书,引进后也受到中文读者的欢迎。可见,通往“神性”的“人性”,最终能够吸引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全球读者。
    
    在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展台,我很高兴看到苏珊·桑塔格的《同时》和《死亡匣子》,这两本是《桑塔格文集》中的后几本。桑塔格的书,一直很喜欢读,从当年《纽约时报》单篇论文《论摄影》,到她的类哲学著作《反对诠释》、《疾病的隐喻》。
    
    美国的桑塔格和法国的波伏娃、德国的阿伦特一起,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大女性思想家。不单单是“才女”,而且还是“思想家”。从她们书里的精辟语句,可以测度到zhongguo女性的社会地位,到底还是要靠思想的能力来加以真正的提高。
    
    胶片新闻中的zhongguo
    
    周兵(纪录片《故宫》导演)
    
    曾经,我们用胶片记录新闻。刚刚读完一套《新闻简报zhongguo》影像文化丛书,似乎一段历史的电影缓缓拉开序幕,真实再现了共和国成立60年的沧桑巨变。60年前,《新闻简报》与新zhongguo一起诞生。它用电影胶片记录和传播新闻,每周一期,每期10分钟,涵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编著者从上万册简报中挑选出200多个具有代表性的主题编辑改写,并配以电影胶片上的图片定格,回望历史,单纯、饱满、粗糙、新鲜的气息,会让读者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东北工厂的投产、南国粮食的丰收、外国政要的来访;泼水节的欢乐有多么浓烈,全运会上是谁打破了纪录,全聚德的烤鸭如何美味,英雄牌金笔如何做到高品质……
    
    《新闻简报zhongguo》在共和国60华诞之时,为我们带来了这样的感慨:一个人的60年,光阴沧桑尽染;一座城市的60年,岁月荡涤尘埃;一个国家的60年,憧憬化作现实。
    
    本报记者  陈熙涵  王磊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