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抢救性保护舌尖上的文化遗迹 震后羌族文化保护(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华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为保护羌文化,国家已调拨专项保护资金,但我们不能只为了保护而保护,而是要形成一种产业链,要将文化的传承和羌族人民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羌文化能够永远地传承下去。”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学术顾问李绍明说。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北川县还制定了《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根据该纲要,北川将以民俗文化为主题,打造“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从新县城到青片一线,形成羌族原生态风情走廊,所有建筑、布局都将反映浓郁的羌族特色。

    目前,北川已规划了9个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设计总投资4000多万元;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2000平方米,估算总投资1000多万元。羌年、转山会等15个项目也被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确定传承人19人。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对口支援省市也非常重视羌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对口支援汶川县威州镇的广州市,在针对羌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方面开展了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将通过联合培训的方式,请来汶川龙溪乡最后一位老释比,为羌族村落布瓦村的学龄前儿童和村民进行羌文化培训。今年下半年,这个能容纳40人的班就要开课了。

    “羌族的文化非常脆弱,因此我们在援建的过程中,尤其注意对它不断进行整理,挖掘和推广。”广州市对口援建威州镇前线工作组组长李俊夫说。

    李俊夫告诉记者,广州计划对威州镇村民做进一步培训,教他们绣一些手机挂饰等商品,将羌绣产业化,走向市场,让更多的人感受羌文化。广州还将在汶川筹建一座“羌红剧院”,希望汶川的羌族人能够在这座剧院里,深入传承本民族文化。

    与非物质文化保护同时进行的,还有羌族物质文化的恢复。在布瓦村,共有黄土碉楼45座和石砌碉楼4座,时代上下延绵2000多年,是四川省尚存的唯一黄土夯筑碉群,已经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在过去,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45座碉楼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而在去年的大地震中,又有3座黄土碉楼受损,1座石雕楼损毁,目前布瓦羌寨仅存3座黄土碉危楼和1座石砌碉楼楼基。

    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介绍,随着现代文明的来袭,布瓦村也饱受多元文化的冲击。一些村民的房屋重新翻新,导致建筑结构和外观大量改变,现代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元素严重冲击着古老的建筑风格。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一些很有羌族特色的房屋被严重破坏,甚至成为废墟,而新建农房大量使用砖和钢筋混凝土结构,致使羌族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上消失。

    “因此,羌族物质文化保护任重道远。”青理东表示,汶川将着手恢复重建黄土碉楼15座,石砌碉楼2座,保护好32座碉基,充分展示羌族文化历史信息。

    在地震中,萝卜寨所有的黄泥土民居全部震垮。在不远处的山坡上,广东省江门市援建的一批羌族风格安置房正在施工建设中。

     69岁的萝卜寨羌族老人马康全在新建成的家门口择着豆角,他说:“现在的房子比以前的要好得多,保留了羌族风格,我也很习惯。一辈子在大山,我们已经离不开大山了。”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