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700余岁古玉河亮相 北京城重现“水穿街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雪竹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700余岁古玉河今重见天日 


  京城重现“水穿街巷”历史景观


  今天早晨,家住旧鼓楼大街的89岁老人曹林寿,在地安门东大街上惊奇地发现,从小天天经过的平安大街北侧,竟然多出了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河,在两岸明清风格围墙和堤岸绿树鲜花的掩映下,小河向北蜿蜒而去。这就是在地下被掩埋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元代古河道——玉河。在经过将近7年的历史风貌复建之后,这条700余岁的古河重新亮相在世人眼前,京城再现“水穿街巷”的历史景观。


  元代镇水兽镇守玉河两岸 


  玉河是元代以漕运为主的通惠河的一段,明朝开始称为玉河,由郭守敬于1293年修建完毕。从民国七年(1918年)开始玉河逐渐断水,最终于1956年被填埋在路面以下。


  2002年,玉河所在的东城区开始研究想使掩埋了近半个世纪的玉河重见天日。经过3年的论证,2006年,玉河历史文化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2007年施工刚一开始,施工队伍就在东不压桥和玉河庵等地发现了众多元明时期的历史遗迹。对于这些历史遗迹,文保专家们认为可以按照出土原状向公众进行展示。


  于是,在紧邻地安门东大街的玉河岸边,如今,市民可以看到燕翅、裹头、券脸石、金刚石条、石墩等古河堤遗迹。在万宁桥下方,两只镇水兽分别伏卧在桥下堤岸两侧。其中,北侧的镇水兽据考为元代水兽。专家认为,该镇水兽与北海团城上的渎山大玉海石雕,可并称为传世的“大都双宝”。


  少部分河道修复展示


  玉河工程考古发掘完成后,专家们提出,要保护玉河遗迹,采取大部分回填埋藏的方式保护,是最稳妥的方法。少部分比较完整坚固的河堤,经过加固处理后,可以向公众开放进行展示。


  于是,玉河的北段,也就是从什刹海至平安大街这一段,按古河道原有的走向进行了重新修复。新河堤就建在回填的古河堤上方。复建完成后,平均宽18米、水深在1米左右的玉河从今天开始向市民开放。而玉河的其余部分,则仍然被回填至地下。


  作为玉河极具历史价值的重要节点,平安大街路边的玉河庵及玉河庵碑,横跨玉河上的雨儿桥和万宁桥也进行了重点修复。


  高科技保证河水四季常清


  为了保证汩汩清流四季常清,玉河内特别安装了水循环过滤系统,起端筑起了橡胶坝,末端设置蝶阀控制水位、水量。河底则铺设了循环水管,每6天循环一次。一旦逢雨季什刹海的水位过高时,通过水循环系统,还能够将什刹海的水流引入玉河内,起到分洪的作用。(张楠)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