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诗丛中的广州:文化地理也是文学家的地理(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药洲遗址现在是茶园。

云桂桥

我们知道广州有食文化,知道广州有珠江文化,知道“三雕一绣”,知道粤剧粤曲……但可能并不知道广东这片土地上有过多少文学家。

“提起广东,很多外地人不了解,说广东是文化沙漠,说广东历史上是南蛮瘴疠之地,说起广东人物就只知道孙、康、梁。其实孙、康、梁不是凭空出现的,他们能出现在广东,是因了从明代以来一代代广东思想家、文学家的文化滋养。”这些年来,广州大学中文系主任曾大兴教授从大量的广东地方文献中辑出2046位文学家的传记资料,一一考察其籍贯,通过统计表格列出分布格局,描述分布特征,再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探讨其分布格局赖以形成的区域文化背景。他认为,“气候影响人们的气质,从而影响到文学风格”,文学家分布格局的形成与变化,有其独特的区域文化背景,而远离主流文化中心的广东文化之所以能在唐宋时期显露生机,在明清时期大放异彩,一是得益于自秦汉以来的由北而南、由西而东的经济开发,二是得益于北方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三国以来北方“谪宦”和“流寓”现象的影响,三是得益于宋代以来的全国领先的官、私教育。

根据曾大兴的研究,从西汉到近代,即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这2155年间,广东境内(包括香港、海南,以及广西的合浦与钦州)有籍贯可考的、有文集行世的文学家有1800人,其中占籍广州的就有1405人,占总数的78.1%。广州曾经拥有的文化成就、文化地位和发展水平,可见一斑。由此,曾大兴认为,“2000多年来,广州的文学在广东全省,乃至整个岭南地区,都是最为发达的。有1400多位有文集行世的文学家,有许多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既有zhongguo作风和zhongguo气派、又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他提出倡议,建一个广州文学馆。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