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300年侯王庙见证向前村历史变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侯王庙已经守望向前村300多年。


在南山区的向前村,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三就会迎来一场盛大的民间习俗活动———侯王诞祭奠。这一传统习俗,已经传承了300多年,如今,它依旧是向前村的精神文化凝聚点,从半农半蚝的传统小村,变成一座现代化的海滨城市,历史车轮滚滚前行,而向前村侯王庙却凝固历史的变迁,它矗立在那里,静静地守望着,一望就是300多年,望着小村庄的沧海巨变,望见了深圳的日新月异。

“借神”延续香火300年后枯榕又逢春

提起侯王庙,就要从向前村的迁移历史说起。向前村郑氏族人400年前从中原的荥阳,经过千里辗转,最终落户在现在的这片土地上。因为村庄紧靠前海湾,村民形成了半农半耗的传统生产方式,并兼顾出海捕鱼,各种意外的风险往往伴随着那些出没海洋中的渔民。而为祈求上天的风调雨顺、出海平安,村民把心中的寄托就放在“神人”身上。

向前村的郑氏族人作为“客家”人员,为了融入当地原住居民,就须入乡随俗。而信奉当地的“神人”,就成为入乡随俗的重要精神体现,于是就有向前村修建侯王庙“借神”之说。

据向前村的老人口传讲述,在向前村附近的桂庙村、北头村、墩头村等皆建有神庙共同供奉着侯王,而侯王的真实身份据说是明代十二诸侯之一的陈忠勇。陈公出身庶民,为民请命,官至大将军,并被封为侯王,陈公死后,当地百姓感其功德,就把他奉为庇佑之神。

而向前村由于没有侯王供奉,等宗庙建好之后,郑氏族人就从邻居桂庙村的侯王庙借“陈公真身”供奉。由此侯王香火也在向前村燃起,并延续至今。而敬奉侯王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每年农历的四月二十三日的侯王诞祭奠。如今在向前村的侯王庙门前,修庙时栽种的两棵大榕树,经过深圳市园林部门鉴定,已经有300多年的树龄,向前村侯王诞祭奠习俗也就延续了300多年。随着历史的变迁,其他村的侯王庙相继走向消亡,仅剩向前村的侯王庙延续着旺盛的香火。

不过,据南山街道文化站的人员介绍,侯王庙的香火也随历史的轨迹经历兴衰演变。在旧时的祭奠活动中,村民会抬着侯王神像在村里巡游,鸣炮庆贺,不过这种活动在土改时期就不再搞了。“公社化时期,庙旁建有拖拉机站,由于机油所浸,庙前的一棵大榕树逐渐枯萎,相应的祭奠活动也日渐衰落,直至后来进入‘四清’阶段,祭奠活动结束,侯王庙也变成村委办公室。”

改革开放之后,向前村的经济不断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村民对传统文化习俗的重视,也呼唤着侯王庙祭奠活动的恢复。1995年,在村委的重视下,侯王古庙得以重修,祭奠活动也就得以延续,而庙前的大榕树也奇迹般地出现枯木逢春现象。

入选深圳“非遗”传统习俗发扬光大

向前村的郑氏族人坚持的习俗,如今已经成为深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深圳市文化局批准了向前村的侯王诞祭奠民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传,这是南山区三个仅有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也是南山向前村的村民以及南山的文化工作者们辛苦汗水所争取的结果。

据悉,从1995年开始,每逢侯王诞祭日,向前村村民就会将烤全猪、鸡鸭鹅、水果、糕点等供品供于庙内,在古庙周围则插满彩旗、张灯结彩,在乐鼓声中,村民集聚一起,共同举办祭奠活动。从侯王诞前一日11时开始,村中老者代表全村祭拜侯王,随后群众祭拜,紧接着是狮子贺庙、巡游等活动。祭日当天举行醒狮表演,村民摆上千人的大盆菜招待四方来宾。晚上各种民间文艺晚会、粤剧表演、杂技表演等节目把整个祭奠推向高潮。

“这种祭奠习俗,在深圳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得以完好地保留,有多方面的意义”。南山区南山街道文化站的张启彬站长,作为申报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对其传统习俗的保护认识更为真切。他介绍,侯王诞祭奠活动传承了300多年,通过对不同年代不同祭奠活动的研究,可以对期间的zhengzhi、经济、文化、社会状况有个大体的认识,并为深入的历史研究和传统民俗活动变迁的研究提供有重要价值的资料。

同时祭奠活动也促进了民间文化活动的开展,比如醒狮表演、舞麒麟等传统活动。最后,在日新月异的深圳城市化进程中,侯王诞祭奠加深了村民之间的向心力,保存了原住居民的风土习俗。

如今,为了更好地保护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山相关部门做好了相关的保护工作。从2006年开始,各种保护措施相继出现,部分工作人员加强了对侯王诞祭奠的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管理工作,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相关的学术研讨会也将展开。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