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华裔青少年追捧齐鲁文化:用“国粹”抒写同根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山东侨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8月6日至17日,“zhongguo华文教育基金会2010海外华裔青少年zhongguo齐鲁文化行”夏令营在山东举办。来自英国的近80名华裔青少年在12天的时间里参观了孔庙、泰山、齐长城等历史文化古迹;观看了柳琴戏、皮影戏、运河大鼓等民间艺术表演;营员们还学会了写毛笔字、剪纸、扎风筝……布laohu、红木挂件、贝壳手链等民俗工艺品则成了他们带回英国最好的纪念品。此次齐鲁文化之旅亮点频出、趣味十足,令营员们大呼“amazing!” 


  【“追捧”民间艺术】


  对于来自海外的华裔少年来说,沂蒙柳琴戏、枣庄山花皮影、潍坊风筝、高密剪纸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吸引眼球,自然得到“热捧”。在枣庄运河古城,一位老汉正左手耍板、右手敲鼓,嘴里哼着唱词——他是一位运河大鼓艺人。见营员们好奇地围了上来,老汉来了精神,他又清清嗓子唱了一段高亢嘹亮的鲁南小调,赢得了营员们热烈的掌声。而温婉秀气的华裔黄芷卉则被沂蒙柳琴戏深深地吸引了。有舞蹈功底的她好奇地拿起柳琴戏舞者的手帕,竟也舞得有模有样。她说,她从小就学习跳舞,最喜欢的舞种是zhongguo民族舞。在英国时,她还报名参加了由华人开办的民族舞培训班。


  除了民俗表演外,精美的民间工艺也让营员们啧啧称奇。在济南市第七中学的工艺美术课堂上,营员们被老师剪出的窗花“富贵牡丹”惊呆了。孩子们没有想到,一张红纸、一把剪刀,竟能缔造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16岁的华裔黄晓欣一直在“埋头苦剪”,她说一定要做一张又大又漂亮的剪纸。当她听说剪纸是可以在过年的时候贴在窗户上时,很是兴奋,因为夏令营结束后,黄晓欣要独自飞往香港看望年迈的奶奶,这是她要送给奶奶的礼物。


  来到山东,一定要带几件纪念品回家,民间手工艺品则成了营员们的“首选”。在曲阜孔庙前的民俗艺术街上,“曲阜三宝”之一楷木雕刻、画着古代美人的香扇、古韵十足的印钮琳琅满目。几个营员正围着一个布laohu摊点,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讨价还价”。华裔曾佩玫说,要不是老板解释,她根本就没有想到这是一只只“laohu”。不过她觉得这些在英国从没见过“花laohu”很可爱。

 
  【“朝圣”历史圣地】


  很多营员是从英国出生,大都对zhongguo文化认识不多,但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知道zhongguo有个孔子。营员们来到儒家圣地曲阜,虔诚地走过孔庙布满青苔的甬路,在大成殿前“朝圣”,山东印象在孩子们的心中逐渐丰盈和清晰起来。长着一副西方面孔的华裔何威力充满崇敬地抚摸着一棵棵千年古树。他说,以前只是知道zhongguo有个孔子,但并不知道孔子是谁。现在,他站在纪念孔子的地方,发现这里有那么悠久的历史,有从来没见过的殿堂庙宇,有冒着青烟的香火和火红的祈福牌;他感到很震撼,更为身为炎黄子孙而自豪。


  祖籍天津的李凤英和李西是一对母女。为了陪同女儿参加“齐鲁文化行”夏令营,李凤英自愿担当起带队老师,一路下来十分辛苦。但李凤英说:“我觉得很兴奋。因为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海外华人来到这里,是为了寻找华夏文明、zhongguo传统文化的‘根’。如果不是这次夏令营,孩子或许一辈子都接触不到山东的风土人情,对儒家文化也不会有这么深的了解”。李西说,她在家里对父亲讲英语,对母亲讲汉语,已经14岁的她从小就接触和学习zhongguo历史。这次来到山东,李西能够在母亲的帮助下听懂导游的讲解,这让她收获颇丰,她在孔子像前虔诚地许愿,希望自己的学业能不断进步。


  8月11日,营员们登临五岳之首泰山,满怀期待地眺望齐鲁大地,感受天公造物与能工巧匠的浑然一体。虽然酷热难当,但营员们被沿途的景观所吸引,全然忘记了汗水与劳累,一路上充满了激情与欢笑。华裔蔡汶均说:“我心仪泰山很久了,也知道很多关于泰山的典故。今天有机会拜会他,我感到特别幸运。”当看到路旁的石碑上刻着“青未了”三个字时,她兴奋地背起了杜甫的《望岳》诗。她还特意捡了两块泰山石装在背包里。她说:“这里的内容太丰富了,真恨不得把泰山搬回去好好地学习。我捡了一块漂亮的泰山石,我会把它放在我的床前,它会鼓励我不畏艰辛,发奋努力,同时,也给爸爸妈妈和我带来好运。”


  【“国粹”抒写亲情】


  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让营员们大开眼界,历史久远的文化古迹更令营员们流连忘返,而书法、蹴鞠、武术等“国粹”则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华裔青少年。


  在齐国故都临淄的蹴鞠博物馆,蹴鞠者娴熟地演示旱地拾鱼、金佛推磨、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技术,精彩绝伦的表演赢得大家一阵阵地欢呼。华裔曾思聪说:“在英国,大家都认为足球起源于英格兰。真想不到足球起源于zhongguo,而且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踢足球的水平就这么高了。我要多拍些资料,回去后告诉我的同学。”


  8月12日,营员们来到淄博市青少年宫,学习泥塑、书法、民乐,并与当地学员进行了才艺交流。年近七旬的老华侨潘伟廉先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当即挥毫泼墨,写下了一首七绝诗:“随团走马看家乡,仆仆风尘赶路忙。极目远山松影绿,四周十里菜花黄。”


  在书法课上,一位华裔少年提笔写下“我是zhongguo人”几个字,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海内外炎黄子孙一衣带水、血脉相连,以书法这样一种形式抒写这份同根同源的亲情,或许,这正是此次夏令营的最终要义所在吧。(张好)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