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襄樊改襄阳成本谁考虑?评:没必要在虚名做文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在“90%的民意赞同”和当地政府的积极运作下,湖北襄樊市终于又叫回了那个响亮的名字——襄阳,就是《射雕英雄传》中郭靖、黄蓉当年抗击元军战斗过的那个襄阳。当地招商引资此后终于可以避免被误认为“湘潭”的尴尬。名正则言顺,人们希望花费过亿换来的新名字可以带来更长远的收益。然而在众多地方踊跃更名的鼓噪背后,或许应该思考:对自己所在城市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我们真的在乎吗?
质疑

没必要在虚名上做文章

这“一字之改”,纯属一种“瞎折腾”。

如果说,“襄樊”改“襄阳”是一种“历史回归”,那么,是不是“西安”要改回“长安”?

如果说,“襄樊”改“襄阳”是一种“讲文化”,那么河北省有两地最应该改名,一是“石家庄市”,二是“孟村县”,这一“庄”一“村”多土呀?!

如果说“襄樊”改“襄阳”是因为襄樊是“襄阳”与“樊城”的结合体显得有些“硬贴”,那么“武汉”是由“武昌”与“汉口”结合而成的,是不是武汉也得改名?

如果说,“襄樊”的名气小而难以招商,那么请问,当年的“深圳”仅仅是个小渔村,为何招商的“雪球”越滚越大?

再说,一个地方的治所,历史上用过诸多名称,是不是都得效仿“襄樊”一个个来个“复名”?

专家晋宏忠坦承,“在更名上报材料中,并没有列举估算这些行政成本,因为民政部要算这个账……”这里要请问两方面,一是当时是哪些人作为专家参加了专家组进行论证的;二是民政部是那些人负责这项工作的,为什么“一而再”地忽略“复名成本”,是专家们本来就“无知”还是“装聋作哑”,是不是特别收了襄樊市政府的“大礼包”?

没错,当下的卖地财政,地方政府不缺钱,且一谈起GDP,地方官员们认为“很牛市”;但老百姓呢?“房奴+车奴+孩奴+菜奴”,不少人认为现在的幸福指数“很熊市”,这“襄樊市”只改一“字”竟耗费亿元,拿这些钱来改善民生,那才叫“雪中送炭”。

搞经济建设是“实打实”,没必要在“名”上做这些“虚文章”。“襄樊”改“襄阳”,我看对于其他还想改名的地方,最好还是“打住,打住”!

张传发

建议

别为了历史而刻意复古

地方名称只是一个符号,随着历史的变迁,有合有分,一会儿叫这一会儿叫那,少见一个地方几千年来就一个“姓名”,但是不管怎么变,它的方位,它的历史始终存在,“万变不离其宗”。地方是否有吸引力,有影响力,不是靠改名,靠的是当地的实力,不少地方经济迅速发展并不是靠吃历史老本,而靠的是现有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即使是旅游者也不会因为改了名人数就会增多,不改名人数就少,要说习惯,襄樊已经存在许多年了,改成襄阳对不少人来说反而不太习惯。

zhongguo几千年文明史,任何地方都或多或少地留下历史经典和名人故事,突出当地特色,应尽量保护好原景原物,从多数人的心理来说,最希望看到的是原汁原味、古色古香的原景,如: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四川阆中等,而不是因为哪部小说多次提起地名,就会更感兴趣。

再则,即使将现有的名改回原有的名,如今的襄阳不是原来的襄阳,人也不是原来的人,除了保留的原有遗迹,几乎荡然无存,此种改除了花费巨额资金,不知能恢复什么?又能让人增加多少回忆。

恢复当地的历史文化,并非须刻意去追求,名称再改也只是形式,此种不伦不类的恢复,有多少古文化的原味,又有多少古文化的含量。与其这样,不如将改名的钱用在文化发展上,用在公众的文化生活上,此种实实在在的打造远比改个名字强百倍。

花1亿元改古名,以名义上的“古”来吸引人气,实质并非为了传承,而是追求时髦,吸引人的眼球。此举说到底是一种图热闹,要面子的思维在作祟,不必要的浪费反而有损于当地的形象。

罗瑞明

遗憾

走捷径的出发点

不值得提倡

现在的市场经济,只要能为地方带来利益,某些地方官员才不在乎改不改名换不换姓,官员要改自然会找出很多理由,而最有说服力,最能拿出手的就是“群众要求”,当然还不能说是一直要求,这会给人留下口实,还要有一个大多数的比例,看看襄樊改成襄阳,就是90%的民众赞同,无论你打听有多少人不赞成,那你也是在那10%中,你不可能都找过来问一遍。

其实,地名更改襄樊并不是先例,安徽的黄山市就是屯溪市改的,湖南大庸更名为张家界市、四川灌县更名为都江堰市等。新华社曾报道说,辽宁省铁法市原是铁岭、法库两县各划一部分乡镇设立,故取两县首字命名。然而当地人认为,“铁法”这个名字不但毫无历史文化意义,而且拆开来看就是“金失水去”,于五行不利。于是,这座城市报请批准,于2002年改名叫调兵山市,其理由据说是金代名将金兀术曾经在该市境内的一座山上调兵遣将。据了解,调兵山市还投资兴建了“兀术城”,大力发展金文化旅游。襄樊是改名也好是复名也罢叫襄阳,是一字之差,而为这一字更改要搭上上亿元的投入,笔者怎么想都觉得有点折腾,在我们这些普通的外地人眼里,知道襄樊也知道襄阳,并没有觉得换了哪个名字名气就大了,以前我们知道安徽的黄山在屯溪,慕黄山之名认识了古屯溪的文化,现在直接改名为黄山市了,古屯溪的特色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有位专家就曾经说过,将屯溪市改名为黄山市是一次败笔,可见,不是所有改名都能一改出名的,经济发展更不能用改名来走捷径。

我们现在把襄樊改名为襄阳,成败与否都不能下结论,但是一亿多白花花的银子却没了,不知还要搭上多少人力物力,这种走捷径的出发点就不值得提倡。

朱永华

延伸

“一字亿金”

能否遏制改名冲动

有道是“一字千金”,可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仅仅是一个字的改动,可谓是“一字亿金”,该带来多大的行政和社会成本?此次更名涉及修改各种地图、公章、证件、招牌等,行政成本将超过一个亿,不知动议改名的领导们算过这笔账没有?

同样涉及城市改名,同样是民情支持更名的呼声极高,石家庄市的领导并没有“顺水推舟”。去年8月,石家庄市政府为此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表示石家庄市委、市政府没有为石家庄市改名的规划。

为什么民间讨论得热气腾腾,而官方却抱以“冷冷清清”的态度呢?原来石家庄官方从经济方面考虑更名成本高昂,觉得这个成本账不能不计。他们估算,若更改石家庄市名称,废旧换新,没有10亿元人民币是完不成的。

很显然,石家庄更名的成本账,现在算给襄阳市听已经毫无意义,因为他们已经“功成名就”了,但对于其他更多希望通过更名来扩大城市影响力的地方,我们希望能够起到一点降温作用。如果仅仅就城市名的改动而改动却又不计成本,或者仅仅算改名后的收入“进账”,却无视比之更难以预估的费用“出账”,那这样的单刀直入是危险的,也是难以真正达到扩大城市影响力的。其中除了有约定俗成之外,还应该看清它的可行性和社会承受力,尤其是不能完全抛开经济账不算,像过去那种为了zhengzhi账而不顾一切的历史已经无法复制了。

周稀银

■评判

传统已成笑柄

官方将更名的缘由和意义概括为“尊重历史”、“传承文化”、“顺乎民意”和“推动发展”,这样的理由在更换地名冲动强烈的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官方通语”。事实上,恰是襄樊市在对外招商引资过程中遭遇到的尴尬。襄樊被理解成“湘潭”,是“湘潭”的骄傲,却是“襄樊”的耻辱。但对耻辱的反思,着力点本应在自己作为的层面,假若得力的工作能够保证“襄樊”比“襄阳”更有名,又何须去寻找历史的轨迹呢?

如果“恢复”或更换地名不要钱,那么无论怎么换都没有关系。问题在于,一字之变却是亿万投入,这钱花得太过冤枉。

曾记否,张家界有“哈里努亚”更名风波,远安县改叫“山楂县”之争,前者是因为一部《阿凡达》的蹿红,后者是因为一部《山楂树之恋》过火,才产生了更名的强烈冲动……更名之戏,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只不过,所谓的传统,所谓的底蕴成了一个笑柄。

唐伟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