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陕西华阴全力打造“老腔”文化品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中新网西安3月1日电(张相印 王渭)陕西华阴老腔被称为“zhongguo戏曲的活化石,自汉代以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去年先后在美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内地二十多个城市演出。 


  老腔是一种板腔体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华阴市的双泉村。以皮影的形式进行演出,只需五人就可撑起一台戏:签手(指挥皮影)、副签手、前首(主唱)、后台、板胡。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民间俗称为拉波);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使其富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世代流传,久演不衰。


  近年来,华阴市在做好华阴老腔的挖掘、整理、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大老腔的对外宣传力度,坚持“以文带宣、以宣促文”,着力打造地方文化品牌,使华阴老腔唱响全国,走向世界,名扬海内外。


  2006年,华阴老腔参加话剧《白鹿原》演出一炮走红,2008年3月,老腔艺人张喜民、王振中被文化部授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华阴市紧抓这一机遇,对华阴老腔进行挖掘和保护,成立了老腔保护中心和老腔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出台了扶持政策、落实了老腔艺人待遇、修建了老腔演艺大厅、组织了老腔培训班培养后继人才。同时展开强势宣传,开设了“华阴老腔网”,在《陕西日报》等地方媒体进行专题宣传,并积极做好老腔演出的动态宣传。华阴老腔先后参加央视戏曲晚会和农民春晚、央视心连心艺术团汉中行慰问演出、上海世博会演出等数百场次,2007年获得全国第十四届“群星表演奖”,2010年联袂央视七套制作了专题片《我们村的故事》及数字电影《高桌子低板凳》,2011年春节前央视国际频道对华阴老腔进行了长时段集中宣传。


  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造势,华阴老腔名气更大,越唱越红。去年先后在美国、日本、台湾、香港以及内地二十多个城市演出,产生了较大的轰动效应,今年还将参加西安世园会的有关重大演出。华阴老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必将对陕西民间艺术传播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