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老建筑承载回忆 杭州第六批历史建筑名录出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高士坊巷5、6、8号建筑、杭州铁路中学3号教学楼、东部软件园1号楼、新观音桥、章家里章氏“树德堂”祠堂……经过一年多的调研,杭州市第六批历史建筑名录(报批稿)已经出炉,昨天在杭州市规划局一楼大厅开始公示,公示将于7月6日截止。
据了解,第六批历史建筑名录一旦通过杭州市政府批复后,这些承载着城市历史、经历过百年沧桑,又渐渐被人们遗忘的老房子,将受到政府的严格保护。
根据公示,第六批历史建筑共53处,其中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西斋、神农馆,桃源新村17幢建筑被列入杭州市第二批历史建筑补充名单。这53处有居民楼、有工业楼、有教学楼等等。
昨天,记者来到浙大华家池校区,从凯旋路上的校门走进去,一路问了好几位同学,西斋和神农馆怎么走,结果他们不是摇摇头,就是往校门口的神农宾馆指指。
路过的一位大伯听后告知,神农馆在现在的留学生楼旁边,往操场边转弯再问问就知道了。大伯姓王,1963年就在华家池工作了,他说,现在学校里的老房子也就这么几间了。
据《浙农大校志》记载,抗战胜利后,浙大农学院从湄潭迁回杭州。在西迁期间,农学院原址遭到了毁灭性破坏,昔日秀丽的华家池已满目疮痍,屹立在华家池畔的校舍已不复存在,整个校园一片废墟。在竺可桢校长领导下,1946年起在华家池南面,先后建造了神农馆、后稷馆、嫘祖馆、西斋和华1至华4斋。神农、后稷、嫘祖馆是教学办公楼,名称是“不忘以农为本”之意,因zhongguo古代有神农教民耕作、后稷教民稼穑、嫘祖教民育蚕之传说,西斋是图书馆,华1至华4斋是学生宿舍。
一幢让人充满回忆的老楼
沿着操场一路走,留学生楼的南面有一幢两层楼的房子正在装修。迎面碰到一位75岁的高老师,一听说记者找西斋和神农馆,高老师很热心地带起了路。
他把记者带到西斋楼前,这是一幢两层高的灰色小楼,现在一楼是浙大后勤集团水电服务中心,二楼是离退休教师活动室。
“‘西斋’两个字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高老师喃喃自语,他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退休老师,1955年进华家池念书。
“西斋”整幢楼除了大理石地面和空调等,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风格,二楼还有一个阳台,绿色的格子玻璃门,阳台上摆满了各种盆景,外墙的砖上还刻有“三善”等字,整体颇具韵味。
“这里以前是图书馆,也做过留学生楼、幼儿园等等。”高老师充满回忆地介绍着。而路过的沙老师接过话:“以前还是老师宿舍呢,我那时候在二楼朝北的那个房间住过。”
水电服务中心办公室的汪老师说,在他们搬进来之前是关闭了好多年的危房,木地板、木门窗都被白蚁吃了。经过修缮后,内部承重墙加固,换了地板和门窗他们才搬进来。
而神农馆就是之前经过的留学生楼南面正在装修的那幢楼,据说要改成宾馆。“现在的外墙贴上了旧旧感觉的瓷砖,看上去还没有原来的好看。”高老师直言。据木工王师傅介绍,两个月前开始施工,差不多再过半个月就可以完工了。
“以前这里是行政教学楼,我经常进出这幢楼的,现在退休了,老房子也不是以前的老房子了。”高老师感慨。走进楼里,41间房间都已经装修得很现代,跟古朴的外立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只有斑驳的楼梯还保留了一点那个年代的痕迹。

保护是要延续生命
负责收集这次名录的是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郭大军介绍说,他们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后收集出这些名录。
这些历史建筑的使用功能要经过论证后才能具体定位保护。“有些会保留原来的使用功能,而对于餐饮等对建筑影响比较大的功能将尽量不提倡。保护它们不是说尘封不动,而是要延续它们的生命。”
如果大家身边也有类似的老房子,也可以推荐给杭州市规划局、市园文局,或者历史建筑保护办公室。建筑年龄在50年以上、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的老房子都可以推荐。“我们会对这些推荐的老房子进行调研,如果确定有足够的价值,将有可能列入下一批历史建筑名录。”郭大军说。(章高航)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