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三家出版社推《金陵十三钗》 搭张艺谋电影顺风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文汇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为搭张艺谋同名电影顺风车,三家出版社模糊关键信息推同名作 


  《金陵十三钗》“同名同姓”有三个


  正当张艺谋年度电影《金陵十三钗》预热的时候,记者近日在上海书城检索时发现,署名严歌苓著的电影原著小说《金陵十三钗》竟有三个“同名同姓”、封面迥异的版本,版权分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和zhongguo工人出版社。也不知“三十九钗共存”的局面僵持了多久,最近终于被不甘于拿来免费营销的张艺谋的一声“怒吼”震裂了。严歌苓的“正版”声明、几家出版社的说辞,让人们意外看到了文学出版“跟风”名导影视剧背后的疯狂与疲惫。


  一名三书缘自严歌苓二度创作 


  记者调查发现,这场同名混战首先缘于严歌苓的二度创作:最初5万字的长篇小说《金陵十三钗》发表于2005年,2007年由zhongguo工人出版社出版后,被张艺谋看中,改编成同名电影;而后,严歌苓又补充史料和人物情节,将原小说扩充为12万字,成为一个新的长篇同名小说,交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6月出版。在此期间,严歌苓与江苏文艺出版社签订了一个5年合同,将原《金陵十三钗》与《拖鞋大队》、《白蛇》等若干篇小说与散文交由该出版社合集出版,书名同样是《金陵十三钗》。


  说巧也巧,工人出版社库存的“钗”、江苏文艺出版社在售的“钗”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强势推出的“钗”,挤在了一起;说巧也不巧,三本书虽体裁不同,却确乎都是“严歌苓”著、张艺谋电影原著小说,似乎真辨不出谁在“使诈”。


  其实,三“钗”各有各的理,也各有各的软肋。工人“钗”称,在售书为合同逾期后的“库存”,2007年的书至今还有库存,令不少人生疑;陕西“钗”自居为与张艺谋电影最接近,但严歌苓在谈创作时曾自曝“小说与剧本相互独立,没用到电影里一句台词”;而江苏“钗”再版时更换了添有“张艺谋年度大片同名小说原著”宣传语的封面,并无一字提醒这是一本中短篇合集,宣传人员表示这确是“疏漏”。三家出版社不约而同地模糊或变通了各自的关键信息,只为搭上张艺谋的顺风车。


  陕西“钗”指责另两“钗”害了读者


  在同名作品混战中,最忿然的莫过于陕西“钗”。在由陕西版的出品方、新华先锋提供的背景资料中称,“联系上国内的版权代理人,经其说明,原来zhongguo工人出版社的合同早就到期,现在的图书是他们未经授权的。而江苏文艺出版社的图书,严歌苓本人更是不知道,曾有一个朋友说想出他的短篇小说集,严歌苓同意了,但再三叮嘱不得使用《金陵十三钗》书名。”由此,新华先锋评论说“在出版业不景气的今天,出版界为一个好选题的竞争似乎已经脱离了商业道德的底线,当然最大的受害者还是读者”。


  面对指责,江苏文艺倍感“受伤”。这本书的责编蔡晓妮在电话中委屈地告诉记者:“2010年3月签订合同时,用的就是《金陵十三钗》作为书名签的,怎么能说我们不得使用呢?我和严歌苓老师认识10年了,以前就有过合作,这本集子之后,我们按合同计划还有两本她的书要出版,怎么能说严老师本人不知道呢?”


  记者向江苏文艺出版社索要了合同原件照片,看到在这份由江苏文艺和严歌苓作品指定代理、香港牡丹花版权代理公司签订的4页纸的合同上,确实是以《严歌苓小说选集金陵十三钗》作为既定书名,并在第一条就规定在合同期(5年)内,版权代理公同授予江苏文艺出版社在zhongguo大陆以图书形式出版发行上述作品简体中文文本的专有使用权;第十二条又明确了在合同期内,出版社一方可自行决定重印。


  蔡晓妮向本报记者  表明三点:一、有正规合同且出版在先,不存在侵权;二、江苏文艺和严歌苓关系良好,合作愉快;三、这本书的销量是江苏文艺去年以来最高的。她坚信“读者会有自己的选择”。


  怪现象:一环“迁就”一环


  耐人寻味的是,即便被同行“呛声”,即便有证明自己的合同,江苏文艺出版社的宣传方还是采取隐忍多于辩白的策略,甚至对记者表达了对新华先锋的“理解”。江苏文艺出版社的营销人员陈珏说:“用激进的方式促进销售,这种手法是民营公司常用的。作者与出版社的合同中或许也有配合宣传的条文,所以口头上偏向他们一些,我们绝对理解……”她表明,对于江苏文艺来说,最重要的是和作家继续保持良好的关系。


  无独有偶,新华先锋传媒公司也认为自己是为了照顾严歌苓的情绪而刻意降低了“讨伐”的调门。“江苏文艺收录的《金陵十三钗》只有5万字,老作品。他们这样是在误导读者。但我们也不好再说什么,还是尊重严老师和江苏文艺的合作关系吧。”新华先锋传媒公司宣传负责人冯亚妮对记者说。


  出版社为了留住名作家,在利益争端中互相留一点缓和余地,这不奇怪。奇怪的是,最初挑起争端的不是严歌苓,也不是其中一方出版社,而是张艺谋。新华先锋的总编辑杨磊曾“曝料”说:最初是张艺谋看见江苏文艺版上的“腰封”,“很生气,并致电严歌苓询问具体缘由”,于是,才有了6月22日严歌苓在微博上的声明:“最近有很多媒体和读者来信问我,为什么市面上有多个《金陵十三钗》的版本,在此向大家做一个说明,我的最新长篇小说《金陵十三钗》独家授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出版。”这之后,一场“十三钗”打“十三钗”的口水仗就此拉开。


  谁居于话语权与食物链的顶端?谁引发了不惜撞车也要“同名”的混乱?似乎并不在文学的范畴之内。


  记者  吴越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