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对金庸文学成就的怀疑与确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金庸小说的价值,只能交由时间决定,五十年后大概会有一个确切的结论出来。也不仅金庸如此,很多文学家,他最终将获得的估价,未必符合今天那些千篇一律的《当代文学史》。 
  一切尚在未定之天,虽然我个人非常看好金庸小说,却不能完全消除疑惑与疑虑,需要多看看多听听旁人的意见。
  这些年学界对金庸小说的评价,趋于两个极端。我的总体印象:大学者高度肯定金庸作品,小学者(如袁良骏,如鄢烈山,如何满子,如易中天)极度否定金庸小说。
  自觉我的势利眼不算严重,不特别迷信权威,不会因为某位大学问家高看金庸,即因此确认金庸的大师地位已经无可动摇。
  可是,对金庸小说作出高度评价的大学者,不是一二位,而是十数人,就不太一样了。
  一个人,凭着破破烂烂的十几部武侠小说,就可以对十多位一流学者施行“移魂大法”,让他们丧失了基本的判断力、鉴赏力,而满嘴胡话?这样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毕竟微乎其微。
  金克木、饶宗颐、柳存仁、余英时、许倬云、夏济安、陈世骧、李劼、章培恒、刘再复、冯其庸……都是我素所敬仰的学人,也都对金庸小说评价甚高。
  文史不分家,余英时、许倬云几位先生,既是史学大家,也是文章大家,好文学与坏文学,应该分得清的。许倬云先生且曾为其弟子王小波改过小说,令王小波深为折服。王小波在小说散文中谈到金庸,一律称呼“金庸先生”,很恭敬,多少也是受到许老师的影响。王小波给女主人公起过一个“陈清扬”的名字,未必与“风清扬”无关,虽然原典都在《诗经》。
  对我自己的眼光有信心,同时,也信赖上述学人的识力,所以,感觉对金庸小说的终获肯定可以乐观,值得期待。———尽管这些年金庸作品新增加的读者似乎不多,虽然眼前历史老人尚未给出他的结论。
  这两年的易中天先生,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说是“动动指头就可以推倒金庸”,那形象真是高大,近于摩天了。只希望易大师在收了神通之后,回头检点自己十几部巨著,掂量下有哪一部足以传世?
  此外,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上面列举的余英时、冯其庸、李劼、刘再复,都是研究《红楼》大有创获的学者,这是很有意思的事。
  近二十年,最重要的“红学”著作,当属李劼先生的《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
  李劼这样看金庸:“从金庸小说所展现的历史内容来看,金庸对zhongguo历史是读得透熟的。……在《红楼梦》出示了庙堂的没落之后,金庸小说展现了江湖的破败。……在我看来,金庸小说乃是对《红楼梦》的一个补充。……彼此两相对照,读者可以从中读到一个完整的zhongguo文化空间。”此文,李劼写于1998年,我最近才读到,相见恨晚。鄙人的许多观点,李先生在13年前早已道出,很惭愧,也很欣慰。
  像余英时先生一样,李劼的研究不限于《红楼》,而欲透视整部华夏文明史。我读与李先生同时代学者的史学文字,也有所得,读李劼史著,却足澡雪精神,开阔胸怀,放宽视界。可惜,这样的学人,在这样的时代,太少太少。
  这样的李劼,说金庸“对zhongguo历史是读得透熟的;”余英时自称很喜欢金庸的小说,但“对金庸深厚的文史造诣更为欣赏”。可是,到了二流学者董健眼里,金庸在南京大学历史系当个副教授都不够!
  两相对比,可发一噱。
  在晚清学者陈澧眼中,“有士大夫之学,有博士之学。……士大夫之学,更要於博士之学。”———“专明一艺”,乃是“博士之学”; “略观大意、存其大体”才是“士大夫之学”。金庸之于国史,是能“观大意”、“存大体”的。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