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探访浙江考古人:一群和挖土机赛跑的“科学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中新网杭州6月21日电(赵小燕)“吃不了苦,考不了古”。这是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蔡奇近日在探访良渚遗址考古现场后,在其微博上发表的感言。蔡奇微博的关注度极高,该贴也迅速被转发评论传播。 
  蔡奇将考古人比作经常穿越现实与历史之间“时光机”,“常年在野外作业不着家,甘于寂寞,淡泊名利。”
  很多只知考古是挖宝藏的人,一时间难领悟到了考古之“苦”。
  考古到底有多苦?记者近日走进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认识浙江考古人。 
  “无非是家庭顾不上 脱离城市生活”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位于杭州城北一处较为偏僻的老小区内,周边都是上个世纪的居民楼,考古所也只是一栋老旧楼房。
  走进这所老旧的考古所内,记者发现该所存放文物的库房内,有几份报纸,最近的出报日期为2003年2月26日。
  工作人员说,所里的将近十年没进新货——没地方放,文物都放在地方上的博物馆了。目前,该所新所地址已定,建成还须几年。
  这里可谓“其貌不扬”,但却是卧虎藏龙。
  成立于1979年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近三年为例,该所共对浙江临平茅山、玉架山、安吉上马山、湖州杨家埠等98处遗址与墓葬(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累计发掘面积13.5万平方米,清理各类墓葬1784座,出土各类文物12644件。
  目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有队员22人。但记者来到这个与城市中心相聚较远的考古所时,并未见考古队员的踪影——他们在野外,平均一年280天以上。
  上个月,蔡奇在位于杭州余杭的良渚遗址现场,见到了良渚古城发现者刘斌等人,才有了上述“吃不了苦,考不了古”的感言。
  刘斌是堪称zhongguo庞贝古城——良渚古城的发现者,目前,他和考古队员们都住在良渚的临时宿舍楼内。
  他们所住宿舍和办公区是杭州大观山果园职工宿舍。房子很旧,办公室陈设也简单,宿舍院子里养着鸡,刘斌自己种了些玫瑰牡丹。
  而据队员赵晔介绍,良渚遗址的工作居住条件与其它各考古工地相比,已属最好。
  “我们住的地方至少是固定点,很多配合工程的考古工地,一般是就近住敬老院。瑶山遗址挖掘的时候,现场考古队租住的还是精神病院。”
  目前,刘斌和队员赵晔、王宁远等人常期驻扎在此地,虽然离杭州的家很近,但一般周末才能回去。
  记者了解到,因为长期居住在外,生活艰苦,饮食卫生等无法保障,浙江省考古队22名队员全都得过肝炎。
  队员们对于自己的苦,并未多在意,几乎所有的考古队员均表示,从学生时代做考古实习开始就开始热爱这个事业,舍不得放弃。
  他们说,考古不止有苦还有乐。
  “考古是研究人类社会以及地球环境变迁的科学工程。像探秘,有很多探索科学的满足和快乐”。刘斌表示,考古这种过程要付出很多现实的代价,会有些生活上的艰苦,但无非是家庭小孩顾不上,脱离城市生活。但这些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相比,付出也是值得的。”
  “别说我们苦,我们更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
  刘斌对自己的定位,除了是考古的科学家,也是一名关注农村问题、为文化传承忧心的社会学家。对于“苦”的标签,刘斌说,别说我们苦,我们关注的是民族文化的传承。
  “考古让我们看到很多文化传统的东西,尤其是大遗址,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和精神家园。” 在他看来,考古除了了解各地历史是怎么过来的,过去这个地方的环境是怎样的,也看到了很多古代的美好。“但现在,很多老房子被拆,也不时有遗址被破坏,只能干着急,真的很心疼。”
  依据《文物法》规定,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开建前,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报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考古调查、勘探。
  这些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包括水库、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开发区等。
  但事实上,建设方对考古队并不十分欢迎,留给考古队员们调查、勘探的时间往往少得可怜。
  刘斌特别提到,入围全国“十大发现”评选的江苏镇江宋元粮仓被毁一事。
  2009年7月,南京博物院在江苏镇江一房地产项目开工前,发现了宋元粮仓遗址。 但据媒体当时报道,开发商向考古队放话,“只能给你们20天的时间,赶紧发掘,我们赶时间”。尽管当地考古队日夜干期,国家文物局发函要求保护遗址,但2009年12月底,开发商的挖土机还是最终进场开始破坏遗址现场。在各方压力下,开发商部分退出也遭受巨额损失,但被破坏的遗址也是覆水难收。开发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当时是为了赶工期。
  而这也是浙江省考古队队员们也经常碰到的问题。“房地产开发商要赶工期,而做考古调查勘探需要时间。”
  依据浙江省相关规定,浙江省所有3万平方米以上的建设施工项目,必须得到文物部门出具的鉴定书才能开工。 刘斌说,一般国家项目,譬如水库、铁路、高速公路等都会预先进行调查发掘,但很多房地产等开发项目,有关部门往往是在进行土地出让后才通知考古勘探,这造成了很大的被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2名考古队员要面对一年50多个建设项目,其中部分属于被动的。“考古之所以苦,是因为我们人力有限,但却有这么多限定时间的建设项目需要我们去参与,我们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发现、抢救。”
  另据刘斌介绍,考古队员除了要做调查勘探外,还要整理研究发掘的文物,写考古报告。“因为野外考古任务重,我们的研究报告几乎都是休息时间写的,不写出来,觉得对不起这些东西。”
  考古不是拖后腿 呼吁全社会关注考古
  刘斌说,其实99%的人不知道考古在做什么。
  在蔡奇“吃不了苦,考不了古”微博回复中,有网友称,考古即盗墓合法化。
  “这是民间对考古很大的误解”,刘斌说,很多人以为考古是挖宝,不知道考古是建设的一个环节,包括三峡工程等在内的大型项目,都需要考古队员一步步去走。调查发现了,一般工程需在工程开工工程前挖完。
  或是因为不了解,对考古队员们来说,除了要应对建设方的催赶,还经常面临很多人都不认可,这些不认可包括觉得考古在拖后腿。
  “有村民认为,就是考古队员发现遗址,导致相应的土地无法开发,他们也无法获利。”
  同时,考古队员们有时需要面临令人唏嘘的处境。嵊州小黄山发掘时,考古队员需要迁人家祖坟,不得不一个个墓磕头。杭甬高速公路发掘时,有人向他们举起了砍刀。
  “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是每个公民都应承担的责任,也应成为各级政府的职能。” zhongguo文物报记者李政认为,多数人不懂考古,不明白考古的重要性,才会有矛盾出现,她认为,文物保护应该像经济建设一样纳入政府考核指标。
  李政也是学考古出身,尽管研究生毕业后做了记者,但她一直没离开考古圈子。现在,她已经在联系各地中学,主动给学生们上考古基础课。 “也许有一天他们中的某一个人长大了,成了面对考古者的开发商或是官员,有过这堂课,也许能让他们对我们民族文化遗产多点敬畏,放遗产一条路。”
  李政说,考古圈已经有人提出“以现在的城市化和新农村改造进程速度,也许再过三十年,zhongguo将无古可考。”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全国有考古执照队员不足两千人,仅是发达国家平均人数的七分之一。
  刘斌认为,尽管考古在zhongguo还是个小行业,却承担着极大的国家和社会责任,包括良渚在内的很多遗址承载了一个国家传承和民族的文化记忆。 刘斌现在也急于将考古基础知识传授给大众,他说,想写一本通俗的考古书,让更多人理解考古。“很多时候考古是在和基建在赛跑,和挖土机赛跑,我们不能看着我们的文化遗产被破坏,感觉破坏了就好像是自己的责任。”
  近几日浙江进入梅雨季节,对刘斌他们来说,这种天气不能发掘,就只能用来整理和写报告。这时候,建设方恐怕是最头痛的,而刘斌他们也担心,因为雨季,他们能与挖土机赛跑的时间,又被缩短了。(完)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