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来京务工者文学阅读状况调查:基本与文学"绝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7月31日晚,20多位工友排排坐,以惊喜的眼光等待着即将开始的对话。专家们早已准备好了问题:你们喜欢读什么类型的文学作品?是否有条件读?是喜欢读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还是散文?然而话还没来得及问出,工友们的七嘴八舌已经让专家的初步设计搁浅。“每天干活那么累,洗洗就睡了,哪还有时间看书?”一位建筑工人说。“我特别想看书,就是看不懂。”年轻的瓦工说。还有的说钱不多,不舍得去买书。
  这是朝阳区金盏乡皮村来京务工人员近一个月来的新鲜经历。zhongguo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专家们多次来到他们中间,又是问卷调查,又是面对面交谈,专家们想从中得到答案:来京务工人员的文学阅读状况到底是怎样的?这也是国内首次开展的“当代文学阅读状况调查”的一个组成部分。
  通过103份问卷调查和交谈,专家发现,工友们有着自己的阅读生活,但这种阅读与当代文学关联不大。这让他们的心情变得复杂,是沉重还是欣慰,他们自己甚至都难以辨析。社科院研究员、著名文学评论家陈福民说:“他们的阅读状况和我们的想像大不一样。”
  个人阅读状况大相径庭
  如果说如今文学阅读有什么流行时尚的话,在工友们中间这都不存在。在此次受访的18至60岁的人群中,很难发现他们有什么一致的喜好。
  35岁的姚忠伟说,他通过“工友之家”借到了《毛泽东的青年时代》,毛泽东的思想、才能让他折服。“以后如果还有类似领袖传记的书,我会继续借来读。”
  23岁的瓦工李坎飞喜欢在武侠书里放任自己。“《侠客行》有一种神秘感,不到最后你就猜不到答案。”他面带羞涩地说。坐在一旁的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启发说,是不是看这种书有一种疲劳过后的解脱,小伙子连忙点头。
  60岁的薛义民干的是自来水安装抢修,小学没毕业,他的读书观竟然是:“抓住了就看,搜到了就读。”上世纪60年代末他在部队当兵4年,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战争题材的书他最爱看。“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个把月能看完一本。”
  提高技能比文学阅读迫切
  “我不爱看那些文学书,我觉得文学书假。”一位小伙子说。
  有不少工友没有选择文学阅读,他们认为,提高自身技能的书或者报纸、广播更实际。木工李杉杉说,他在百万庄图书大厦买过两本书,一本是《西方家具》,一本是《东方家具》,他觉得这两本书对提高自己的手艺很有帮助。18岁的王海强同样有读书改变命运的愿望,他从书店花了一百多元买来电脑画图书,不过没看懂。木工赵小亮说:“我渴望了解技术信息,特别是跟自己工作有关的技术信息。”每次到市区给人送货,他会抓紧时间在车上读读报,晚上则会收听经济广播。
  对此现象,陈福民总结道:“来京务工人员面对的都是非常窘迫和实际的问题,而我们关注的文学基本上不在他们考虑问题之列。”他认为,他们最初的问题设计有些想当然,没有设身处地为工友们考虑。
  高中学历小伙喜欢季羡林
  此次调查发现,读到高中的工友,对文学的阅读很是迫切,但对当代作家及其作品知之甚少。
  来自山东的王正从小喜欢文科,和其他工友不同,他念完了高中,读书给他带来的快乐也是其他工友难以体验到的。周国平、季羡林等谈人生的书他最喜欢,他们的观点往往让他激动不已。不仅如此,他还看出了不同版本书的门道。同样是《飘》,一般出版社比不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同样是《源氏物语》,其他的翻译者无法与丰子恺相媲美。在作家中,他对鲁迅佩服之极,“鲁迅写的书把人的魂都给画出来了”。
  少数阅读当代文学作品的来京务工人员,大都受过高中教育,而且对当代文坛有评点。一位40岁的工友在问卷调查中说,当代文坛优秀作品少,尤其是能够反映社会基层、多数人真实生活的书基本没有。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