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红楼梦中的辩证法思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解读《红楼梦》中的辩证法思想之2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是中国一句古训。讲的是人们在灾难面前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这是一句蕴含辩证法思想的人生体验的哲理名句。
被请末民初大师王国维称为“悲剧中的悲剧”的《红楼梦》堪称一部悲剧的史诗。它描述了大大小小、情况各异、性质有别的形形色色的不同的人生悲剧。其中有贾府这样声势煊赫的大家族一朝衰亡的大悲剧;也有宝黛那样情意缠绵、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有贵为皇妃的元春、权倾贾府的凤姐这样上层社会贵夫人的悲剧,也有像晴雯、司棋、金钏这样丫鬟们的悲剧;有生活在大观园内“水做的骨肉”众女儿的悲剧;也有生活在大观园外面世界社会各阶层的像金哥、冯渊、石呆子这样一些人物的悲剧。这些大悲剧和小悲剧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封建社会末期的历史画卷。作者是个高等画家。他处理这个画卷时,不是杂乱无章,彼此分离,而是主次分明,疏密得当,明暗相间,错落有致,使这个画卷无比的和谐统一,处处闪烁着辩证法思想的光辉。
《红楼梦》写的是一个封建贵族官僚家庭由盛极(虚盛)而走向衰亡陨落的悲剧。这个悲剧是历史的大悲剧。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以及其他各种不同形态性质的悲剧的发生、发展及其结局,无不同贾府衰亡这个大悲剧密切相联。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可以说是贾府这个大悲剧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宝黛恋爱的悲剧是《红楼梦》悲剧中最令人感动的悲剧了。这个悲剧的发生、发展同贾府内的“金玉良缘”同“木石前盟”的矛盾,许多人把它解释成是封建主义同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或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矛盾。这是欠全面的。这些人多是依据《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描述为依据的。如果从前八十回看,贾母是支持“木石前盟”的。“金玉良缘”同“木石前盟”矛盾的背后,实质是贾母同王夫人、薛姨妈等人之间的微妙而又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这种矛盾斗争的实质是谁来当贾府的“宝二奶奶”。贾母嘱意于自己的外孙女林黛玉,而王夫人则想让自己的亲姊妹的女儿宝钗作自己的儿媳妇。贾母同王夫人这种面和心不和的明争暗斗,正是贾府尖锐复杂的内部矛盾斗争最集中的表现之一。大概也是中国最微妙,最高级的一种斗争形式。贾府正是在这种鸡争鹅斗的矛盾斗争中走向衰落的。宝黛爱情悲剧不过是贾府内部这场斗争的悲剧结果的曲折表现之一。宝黛爱情悲剧在《红楼梦》中始终同贾府兴衰联系在一起的,是不可分割的。这个“其中味”很少有人注意到。不仅如此,就连晴雯、司棋、金钏,亦是贾府这种内部斗争的牺牲品。(1)
元妃的悲剧。笔者在前文《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中,分析了元春封为贵妃给贾家命运带来的两重性,贾家即从“皇亲国戚”那里得到“荣誉”,也因此使贾家“徒获虚名而得实祸”-- 加速了贾家的经济困境和走向崩溃。这是从元妃对贾府兴衰的两重性角度上讲的。如果从元妃的悲剧命运角度上分析。这元妃的悲剧亦同贾府之兴衰有着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元妃省亲的一句话,十分耐人寻味:“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重点为笔者所加)这话不仅是对威严不可侵犯的皇权代表--皇宫的揭发控诉,而且也是对贾家父母委婉的抱怨:原来元春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是贾府“送去”的。贾府为什么“送”元春进宫呢?其原因无非是两条,一是因为贾府是世袭的高官显宦才有资格送女进宫(按规定,不是任何平民女子随便可以选进宫的);二是贾府为了巩固已经取得的煊赫的地位,为了攀高枝、找后台,才同皇室结亲的。如果没有此举,元春就不会在那没有亲情、没有爱情、没有人情的深宫里,过着夜守孤灯的生活,她也就不会过早地离开世界了。而元春贾妃的早死,使正在走入困境的贾府失去了依靠和保护,加速(或者说注定)了贾府走向衰败陨落。显然,元妃的悲剧也直接影响了贾府兴衰。互为因果,密不可分。
同元妃悲剧命运相似的还有迎春和探春。迎春嫁给孙绍祖,落得个“一载赴黄梁”悲惨结局,不要错以为是因为迎春性格儒弱而又误嫁“中山狼”。这只是表面现象。其问题的实质是衰败中的贾家同新贵结亲而新贵孙邵祖抛弃和蔑视贾家的表现和结果。试想,如果贾府还是当年孙邵祖祖上“希慕荣宁之势”“拜在门下”之时那样权倾朝野,现在的孙绍祖即使再混帐,是不敢对迎春说“你别和我充夫人娘子,你老子使了我五千银子,把你准折卖给我的。好不好,打一顿撵在下房里睡去。当日在你爷爷在时,希图上我们的富贵,赶着相与 的 ”(第 1161  页)之类的无理无情的话。当时,一个女人在夫家的地位决定于娘家的权势。这在《红楼梦》中有十分明确的描述。王夫人、凤姐同邢夫人、尤氏、李纨等人在贾家地位的巨大反差本质上是娘家权势在贾府的反映。
恩格斯说过,婚姻是一种政治行为。同样,探春小姐的远嫁海隅的悲剧命运,同元春一样源于贾府欲同海隅王侯结亲的政治需要。探春也是贾府为挽救自身命运的牺牲品。
关于惜春出家,这既是惜春孤介性格决定的,同时也是她在贾家尖锐激烈的内部矛盾斗争中的无可奈何的选择。她的出家,在一定意义上讲,同宝玉出家一样,是无奈之举。清人许叶芬分析:
 
惜春天性孤僻 ,……  然观其对尤氏之言曰:“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如何教你们带累坏了。”厥后之出家佞佛,未尝非境迂激之也。柳湘莲诮宁府惟石狮子干净,呜呼!如四姑娘者,殆 可与狮子比洁矣!(2)
 
这个分析还算符合惜春实际情况的。惜春不嫁而出家,一是她看到了宁荣两府的腐败和丑恶,不愿同流合污。对她这样一个大家闺秀,出家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同为大家闺秀出身的妙玉的悲剧结局就是她未来的“榜样”。
王熙凤的悲剧命运更含有深刻的哲理意蕴。她是贾府的“女强人”,“国务总理”,在贾府“生齿日繁,事物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第27页  )的状况下,她脱颖而出,日操夜劳,可谓费尽心机。她的聪明才干和魄力,对维护和推迟贾府衰败的进程,确实起了一些作用。她的努力反映了贾府的实权阶层对贾府日渐走向衰败的认识和想挽狂澜于即倒的努力。但这种抗争其实是徒劳无益的。同时凤姐的贪婪 敛财、营私舞弊,对人刻薄寡恩,又是激化贾府内部矛盾,是使贾府加速陨落的催化剂。围绕凤姐身前身后的尖锐矛盾斗争,反映了贾府上层内部的矛盾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凤姐最后“哭向金陵事更哀”的结局,也是造成贾府陨落衰亡的内部矛盾斗争的反映,它折射出贾府衰亡的必然性。它的深刻意义在于告诉人们,贾府的悲剧,不是因为有那个“坏人”的“破坏”或偶发事件造成的悲剧,它有其深刻的现实社会和历史原因。凤姐的悲剧意义即在于此。
大观园由盛而衰、大观园的众儿女们一个个的悲剧下场,完全同贾府的由盛(虚盛)而衰以致于没落的“历史发展”是同步的。大观园的建筑是为元妃省亲,贾府是烈火烹油、鲜花箸锦的全盛时期。元妃省亲之后,又“钦定”众女儿搬入大观园居住。于是才有大观园里到处洋溢着的欢声笑语,书墨飘香,诗词唱和,一派莺歌燕舞的景象。然而,大观园毕竟不是无忧无虑的太平盛世的女儿国,也不是陶渊明歌颂的桃花源。大观园是个现实世界。社会上和贾府内部、外部的污泥浊水,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大观园,“污染”和影响大观园内“水做的骨肉”的女儿们的美好善良的心灵,改变他们的命运,宝玉房中女奴间在娇声笑语中的明争暗斗就是社会上和贾府内矛盾的曲折反映(3)。最后突然查抄大观园,虽然是由贾府当权者们的内部派系激烈斗争造成的。但这对于大观园众儿女们来说,无疑于挨了一枚重磅炸弹,彻底地将她们投向了悲剧命运的深渊。矛盾发生在当权者的内部,倒霉的却是大观园中的众女儿--晴雯带病被赶出贾府夭亡,司棋被逐而死,芳官等人被迫出家。连一向稳沉的薛宝钗也知趣儿的搬出园中。从此大观园开始凋零,昔日的莺歌燕舞的景象再也不复见到--说到底,大观园的悲剧结局和众女儿们的悲剧下场,完全是贾府这个大悲剧的“演绎”和外在表现。“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实乃是小说的表层描写(尽管描写得缠绵生动,感人泪下达到了前无古人的程度),是“假语村言”和“荒唐言”。我们透过大观园儿女们一个个的悲剧下场,看到的是贾府内外在温情脉脉、文明正统的“忠孝节义”的面纱下,进行的微妙含蓄、尖锐复杂地你死我活的争斗,看到的是封建社会和封建主义制度的罪恶。这才是作者声称“隐去”的“真事”。“真事隐去”其实就在《红楼梦》书中。实际上是“真实思想隐去”。那些离开《红楼梦》书中的实际描述,另外探求“真事”的种种考证、探佚统统是“未解”作者的“其中味”!
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开看贾府同当时封建社会的关系,也同大观园和贾府的关系一样。大观园是贾府的缩影,贾府是当时康乾盛世社会的缩影。大观园的悲惨结局和大观园众儿女的悲惨命运,不过是贾府没落、衰败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样,贾府的没落、衰败又是当时康乾盛世的缩影。当时人们所陶醉的所谓“康乾盛世”,表面上繁荣昌盛,实际上已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犹如一只千仓百孔、即将漏水沉没的大船,封建社会末期的某些特征已十分明显。“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贾府就是封建社会末期的一只麻雀。作者曹雪芹,正是解剖了贾府这只麻雀,从而解剖了整个封建社会。红楼梦写的是一个贵族家庭,反映的是当时整个社会。曹雪芹的高明之处在此,《红楼梦》一书思想上的丰富深邃,艺术上的含蓄蕴藉,亦表现在此!
曹雪芹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正处于所谓“康乾盛世”,他在盛世中看到了危机,看到了矛盾,看到了末世,预见到了覆没和死亡。“凡鸟偏从末世来”,“生于末世运偏消”,“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能够透过“盛世”看到“末世”,这是何等的了不起!
总而言之,在《红楼梦》中这样处理大悲剧和小悲剧的关系,其根本意义在于它证明,贾府的衰落是《红楼梦》的根本主线,是统领全书之纲,其他的一切悲欢离合都受此制约影响,是此大悲剧的有机组成部分。离开了贾府衰亡的大悲剧这一主要事件、主要线索,就无法弄清和深入解读《红楼梦》中其他诸问题,包括“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等一系列悲剧。
 
注解  (1)   参阅本书《前八十回就宝黛婚姻对贾母、王夫人矛盾的描写及其意 义》和《 对宝黛二人之间矛盾纠葛描写的特点及其哲理意义》二文
(2)  见一粟编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   红楼梦卷 》  第231页                                 
(3)  参见本书《红楼梦对贾府内奴仆间矛盾斗争的描写及其意义》一文   
 
作者:张兴德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