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知音》的用人改革:聘用小学学历打工妹当编辑(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按分配方案,编辑完成规定版面数量的发基本工资,否则,按比例扣发工资,直至全部扣完为止。超过规定版面数量的,按所完成的全部版面计算,完成得越多,每个版面的奖金值越高。结果,在1992年,完成版面最多的编辑月奖金可达数千元,甚至上万元,少的却连基本工资都拿不到。 
  这种分配方式是公开的,也直观地体现了编辑能力的强弱。
  “后来我们觉得这一制度过于严苛,过于‘丛林法则’,又作了调整,保证基本工资,对奖金进行浮动。”胡勋璧说,从有利于调动编辑积极性和提高编辑素质的目的出发,制度一直在调整和完善中。
  对经营和行政后勤人员,知音一开始采取“岗位考核计发奖金制度”,根据员工的职务和对工作表现、效率的考核情况,确定奖金数额,强调奖金分配向经营管理骨干倾斜,大幅度拉开档次。
  创刊27年来,知音在改革刊社管理体制的同时,大胆改革内部管理制度,尤其是分配机制,逐步建立起一套健全的鼓励竞争的内部运行机制。
  发行改革:曾蹬着三轮找报摊
  如今报刊发行主要有三种方式:通过邮局的“邮发”和二渠道的零售,以及报刊的“自办发行”。许多零售和“自办发行”的报刊很是红火。
  可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家刊物弄到邮发代号由邮局发行,才等于获得了社会的承认,而零售和“自办发行”往往被人“看不起”,觉得“没身份”,连铁路运费也会高很多。创刊前夕,《知音》的筹备者曾多次跑到邮局,希望“邮发”,但当时他们没有资金搞宣传推广,邮发杂志增长很慢,在二三年内很难实现赢利和自负盈亏。邮发的路显然走不通。值得庆幸的是,当时碰上零售市场暴长期。知音找到了邮局零售公司,对方提出的发行折扣是45%,相当于邮发报刊的两倍。这是“自负盈亏”的知音无法承受的。
  “我们干脆放弃了邮局零售,决定自办发行。社会的改革进步给我们提供了机会 ,我们当时想,要有勇气走入自办发行渠道,这是生存发展的希望所在。”胡勋璧说,这一在今天看起来很正常的选择,在当年却是要怀揣巨大勇气的。
  可是,一本读者从未见过的杂志,如何才能引起读者们的注意呢?胡勋璧和副主编雷一大等苦思冥想,觉得要让读者认识即将诞生的这本杂志,关键是要向全国各地发行商传递信息。
  于是,他们决定,首先在创刊号的主要文章基础上精心确定选题,反复筛选内容,选定重点篇目写成内容提要。为写好内容提要,胡勋璧和雷一大写了又推翻,推翻又重写,前后折腾了不下10次,终于写出了一份精彩的内容提要。
  他们将这份内容提要印制了两万多份,除将内容提要寄给全国各大城市邮局零售公司和二渠道发行商外,还专门将它寄给了全国铁路沿线、长江沿线的地、县级城市发行商,因为他们考虑到,铁路沿线、长江沿线交通便利,托运方便,有利于发行市场的拓展。
  订单寄出去不久,全国各地邮局零售公司纷纷打电话质询武汉邮局零售公司,为何不接办知音的发行?这使武汉邮局零售公司看到了《知音》的魅力和价值。他们主动上门,将发行折扣降低到33%。虽然仍比邮发报刊几乎高了近10个点,但这是知音可以承受的。况且要大发展,邮局的强大发行网络和物流送达能力是值得依托的。于是知音与武汉邮局零售公司签订了总发行合同。但知音提出,已有的市场交给零售公司,他们再去开发新的市场,稳定后再交给零售公司。
  这种发行双轨制,是当时所有发行商排斥的,连邮局内部的邮发与零售也不能相容,报刊社只能二选一。但知音与零售公司却配合默契,既有零售公司的大力推广,也有知音人骑着三轮车,穿行在武汉大街小巷的报摊,送货找市场。双方的努力收到了奇效,创刊号实发量达到了40万份,年底突破100万份,创造了期刊市场至今无人能及的奇迹。
  1987年,邮局内部对发行体制进行了改革,实现了邮发和零售的兼容。胡勋璧考虑到,知音在全国大城市的发行渠道已经全部打开,而邮发对边远地区的发行具有优势。于是从长远考虑,同时也是为了集中精力办好刊物,就将《知音》全部交给邮局订阅和零售。
  后来的合作有些磕磕碰碰,比如随着刊物的发展,《知音》在刊物里加了彩色插页,邮局不干了,说加彩插增加了重量和发行成本。胡勋璧又开始思索:“如果邮局停发,我们自己能不能发?”
  1996年,《知音·海外版》创刊,知音重新组建发行队伍,自己建立发行渠道和网络,建立了二级和三级批发网络,结果当年《知音·海外版》就发了20多万份,最多时达到了50多万份。后来,知音创办的子刊都是自办发行。1998年,跟邮局产生矛盾后,知音想把主刊也拿回来自己发,但邮局的和解让他们放弃了。
  “现在我们的自办发行渠道非常强大,管理也理得很顺,《知音漫客》就是我们自办发行的,非常成功,以后我们掌握物流和仓储,就更加成熟了。”胡勋璧说。
  用人改革:敢用不讲规矩的人
  知音集团在用人上,打破干部、工人界限,不论学历高低,只要有德有才有能力,便可招聘进社工作,逐步形成了选拔人才的良好机制。
  知音集团上千人的员工中,大多数都具有大学本科、研究生甚至博士学历,但是,也有一个小学学历的编辑特别引人瞩目,她叫赵镁萍,是一位在外漂泊10多年的打工妹。
  赵镁萍9岁丧父,母亲带着她和妹妹从江苏改嫁到安徽,一家四口,就靠继父在芜湖矿山砸石头挣钱。
  1983年,她小学毕业,虽然考取了重点中学芜湖24中,但由于家贫,她也上山去砸石头了。这一砸,就是5年。
  砸石头的日子,读书仍是她的挚爱。没有钱买报刊杂志,她就在别人看完了丢弃后捡回去看,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她还借了《西游记》等zhongguo古典名著阅读。与此同时,她还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砸了5年石头,写了14本日记。
  19岁,她来到上海打工,10个多小时的班下来,再写点东西。1995年,上海的《劳动报》和《上海故事》联合举行“打工在上海”的主题征文,她投的稿子最终荣膺一等奖。
  1995年7月,她第一次给《知音》投稿,获得发表。此后,《知音》编辑频频向她约稿。由于写稿多且质量高,1998年,她第一次获邀参加《知音》去香港和泰国举办的笔会。1998年4月,她看到《知音》发布招聘启事,招聘编辑,她决定试试,于是把简历和作品寄了过去。自己没抱什么希望,但居然接到了面试通知。
  面试的时候,她的经历打动了领导,她被破格录取了!
  “我们从来都是不拘一格选人才、用人才,我们有很多编辑、记者,并不是科班出身,只要做得好,我们就会把他们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去。”胡勋璧说,知人善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就是知音的人才观。
  他找来的《知音漫客》主编李靖也是如此。李靖一直漂泊于出版界,能力很强却郁郁不得志。李靖当过出版人,开过书店,当过教师,在武汉、郑州、兰州都做过,却没收获多大成功。胡勋璧碰到李靖后说:“以你的才气,应该能做成更大的事情。”于是邀请他加盟了知音,做了《知音漫客》的主编。
  胡勋璧说,跟李靖差不多同时期来知音的骨干中,有从大报来的,也有从名牌大学毕业的博士,之前的履历也很出色,但最终李靖做成了事情,“从个性上来说,李靖更率性一些,更不讲规矩一些,说明对人才的使用不能循规蹈矩,要看到创造性的一面”。
  在《知音漫客》,李靖有“疯子”之称,因为他过于追求完美。一个例证是:一本漫画印刷在即,他跑去印厂,看了3分钟,觉得封面上的书名如果向上挪动5毫米效果将更好,于是他马上要求:“停止印刷,改好再印!”把在场的人弄得目瞪口呆。
  但就是李靖,让新创刊的《知音漫客》在6年间月发行量超过500万份,且把动漫做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条和集群,等于再造了一本《知音》。
  在《知音漫客》里,用人更为不拘一格。
  李靖说,《知音漫客》团队全部都是80后,甚至90后。“我们编辑部副主任,今年才刚刚20岁。他13岁是读者,15岁在我们网站当版主,17岁来实习,18岁转正,19岁当主任。但他对动漫的理解,远远超过大学里学动漫的研究生。”
  李靖手下还有个漫画改动画的团队,其中的一个脚本主创,是个年龄才18岁的女生,看起来非常文弱,但做出的脚本是一流的。
  “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在我们这个领域,读者是骗不了的,所以我们要永不懈怠,不断有改革,不断有新追求,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胡勋璧说,“27年走来,我太清楚知音的沉沉浮浮,没有改革创新的精神和锐气,就不会有事业发展的明天。”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