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炮轰乾隆 皇帝题跋毁了多少珍贵藏品?(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近日,艺术评论家石建邦一篇“炮轰”乾隆皇帝收藏品位的“檄文”引起了许多争论。在文章当中他指出,一向以儒雅风流、热爱收藏著称于世的乾隆皇帝根本就是个“破坏狂”。在好端端的玉器上刻味同嚼蜡的“御诗”、以累累印章和御题占满传世画作,将其弄得伤痕累累,都是这位皇帝经常做的事。皇宫内所藏的书画、瓷器、玉器、铜器、景泰蓝、竹木牙角,无不被他起劲儿地折腾过。
乾隆皇帝那数不清的题跋长诗,是珍贵的历史遗存,还是传世典藏身上的“牛皮癣”?作为zhongguo历史上最重要的皇帝收藏家,乾隆究竟是以他的旷世收藏惠泽后世,还是至今仍以他不健康的收藏观影响着我们的收藏“潜意识”?今天,我们请来几位专家谈谈他们各自的看法。
著名收藏家郭庆祥:
zhongguo画题跋泛滥成灾
乾隆皇帝开了“坏头”
我们今天说zhongguo画讲究所谓的“流传有序”,重视题跋,其实是个“坏习惯”,而这个“坏头”正是乾隆开的。至今影响深远,已经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包括齐白石、张大千,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上写长跋,就算画个白菜,也要在旁边解释一番这个白菜是怎么回事,都和这个“坏习惯”一脉相承——这是绘画没有本事的人才会做的事。作为视觉艺术,绘画应该通过色彩、构图给予人美感,而不是靠大家互相吹捧,更不是靠文字来解释这幅画画的是什么意思,有多好。绘画又不是文学作品。画家本身的文学素养当然也是重要的,但这个东西应该蕴含在画当中,最终还是用画“说话”。
我们可以对比西方的绘画大师,你看有谁在自己的画面上搞这些东西?人家连名字都不在画面上签。乾隆对传世书画做的事情就是一种破坏,没有第二种解释。
问题是,乾隆为何要搞这个“破坏”?这不仅仅是炫耀,我觉得他是在寻开心。他觉得自己是皇上,所以可以随心所欲。最要命的一点是:他不懂绘画知识,不懂鉴赏,但是又不懂装懂。
一部《石渠宝笈》中记载的历代书画中有多少赝品就不说了。我要说的是:为什么明明是一些不入流的画家的作品,但只要乾隆喜欢,有他的“御笔亲题”,身价就被抬高了。比如“四王”,再比如《清明上河图》——如同图纸一样的匠气十足的作品,只因是“乾隆御览之宝”,便被抬到了非常不恰当的位置。
当然我们后人也有问题。乾隆不懂行,我们不买账不就完了吗?可现在很多所谓搞收藏的人,不知道乾隆是个外行,也跟着一起不懂装懂。拍卖市场上,但凡和乾隆扯上关系,刻着他的章,有他的“御笔亲题”,都能身价倍增。长此以往,这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继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审美观和审美教育。
总之,zhongguo画当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石渠宝笈》说的不算,乾隆的“御笔亲题”也没有权威性。我呼吁,针对这个问题,最好是来一次公开的大讨论。学者、画家、评论家都参与进来,什么是好的作品,为什么好,都讨论一下。这才是真正负责任的态度。
职业画家、独立艺评人奚耀艺:
御题印章密密麻麻 传世名作都给“闷”死了
《富春山居图》仿本《子明卷》,乾隆当时以为是真迹。于是他在画面的空白之处又是赋诗题字,又是盖御览大印,对一幅颇具文人气息的山水画“宠幸”有加。他的书法水准暂且不论,单就那满满的红印黑墨,已使得《子明卷》了无生气而满纸沧桑。后来,当《富春山居图》的真迹《无用师卷》出现在乾隆面前时,他认为是“赝鼎无疑”,虽然自己不去“宠幸”了,但命手下大臣在真迹醒目位置的天水交际处长题乾隆御识。虽然《富春山居图》真迹基本保留了原来的面貌,但犹如在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造了一间不伦不类的建筑,让人看了心堵。
南齐谢赫提出的zhongguo画的绘画“六法”,第一法也是最重要的一法,就是气韵生动。笔墨和空白的画面虚实统一关系,是历代画家追求气韵生动的创作美学准则之一。zhongguo绘画与西方绘画在画面视觉上的最大本质区别,是对画面空白的处理。zhongguo历代人物、山水、花鸟等作品,画面均留有大量空白,这不仅是画意的需要,更是人们崇尚空灵思想精神的需要。“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说的就是zhongguo造型艺术的构图美学。不着笔墨的画面空白可寓意天,可寓意水,可寓意云,调整了画面空间的气息,是画“透气”的地方。而乾隆把这些空白都用印章敲满了,没有了流动的气韵,这就是死画一张,失却了风采。
分析原因,我认为乾隆对汉族文化的理解有失偏颇。他妄自尊大又肆意妄为,随意处置认为是他自己的任何东西,确确实实破坏了他人艺术作品的完整性。他几乎把宫藏的作品题了个遍。曾被他“凌辱”过的古代书画作品有晋王珣所书《伯远帖》、唐人摹本《王羲之姨母帖卷》等等,不胜枚举。后人在他过手的书画作品中,已看不到清雅、萧逸、淡泊的文人格调,留下的只是呼吸淤堵、暮气沉沉的笔墨痕迹,难以让人获得真正的艺术欣赏,也难以让人获得审美的愉悦。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