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标准缺失潜规则横行 中国文物鉴定陷入信用危机(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大洋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科技鉴定为何难推广
受利益集团排斥
本身亦有局限性
对于当前收藏热下鉴定界的现状,zhongguo收藏家协会瓷器鉴藏家林谷平充满担忧。在他看来,当前文物鉴定界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标准和监管。姚青芳也认为,近年来随着各种草台班子鉴定机构和鉴定专家大量出现,致鉴定证书良莠不齐,专家鉴定的权威性正遭到质疑。吕顺也认为,眼下鉴定已受到污染,文物鉴定面临诚信危机。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民间收藏队伍已经达到7000万人,并且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长。但国内90%以上的文物鉴定还是主要靠“眼力”,即眼看手摸。由于鉴定专家水平有高低,对同一件藏品判定有时截然相反。然而,却没有人能对专家鉴定进行“鉴定”,于是,真真假假的专家鉴定满天飞。
相比眼神,科技鉴定手段则要客观得多。既然“眼神”鉴定容易出差错,为何不采取科技鉴定手段呢?多位业内人士都表示,科技鉴定手段受到这个圈子的极力排斥,始终未能占据主流。
林谷平分析说,zhongguo文物不是真伪问题。在现在条件下,只要借助科技,大部分问题其实都能解决。科技鉴定难占主流,主要是受到来自圈子的阻力。“几年前的鬼谷子下山图罐拍出几千万,我们搞收藏的都觉得是笑话。”他说,文物要保持高价,必须保证珍稀性。如果某个文物不是一件两件,是上万件,泡沫不就破了吗?所以必须把这个东西说成只有一件。而科技的介入会打破这些谎话。“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借助科技,那测出来的元青花可能就不止一件两件了,元青花也就不值钱了。掌握话语权的专家自然会鼓吹:科技鉴定不算数。”
而实际上,目前国外的大博物馆和文物拍卖,采信的都是科技鉴定手段,比如碳14、热释光技术鉴定文物的年代和成分。
姚青芳也说,自己从1997年利用仪器做一些科学检测,迄今为止已测过数万件文物。每种元素的成分多少,都能测定出来。“当时就有人跟我说,‘你的仪器能检测真伪了,我们吃什么呢?’他们认为文物真伪就应该靠专家眼睛看。说到底,就是个利益格局的问题。”
吕顺认为,“眼学”鉴定是我国文物鉴定的传统,行家的经验多是通过不断地多看、品鉴摸索出来的,他们的经验就是一个数据库,能结合历史、人文、典故等因素对文物的真假和价值作出综合评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文物鉴定仍然是眼鉴为主。
而科技手段的鉴定虽然较为客观、量化,但也有其局限性。科技手段的检测仪器,一是难以对所有古代瓷器都一一采样,二是数据库不全就难以成为鉴定真假的标准,三是科技手段使用范围有限,比如陶瓷、青铜器等可以使用,但字画、古董的鉴别,科技手段通常无用武之地。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